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雕塑家朱成:做一座内心的纪念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02:29  第一财经日报

  山风 吴丹

  清明节的前一天,朱成独自一人再次来到了映秀。

  地震灾难发生快一年了,他想看看那些幸存者的生活,也想看看那些遇难者的墓地。使他触动的是,活着的人正在映秀狭长的坡地上面忙着修建安居房或过渡板房,而坡地下面就埋着被地震夺去生命的2000多名遇难者,有的可能就是他(她)们的丈夫、妻子、孩子,或亲邻。

  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他们生死相依,而生者这样的坚韧与死者这样的简陋让他触目惊心。

  墓地已经无可辨认,建房的人告诉他,他站立的脚下,重重叠叠埋了这里无数的遇难者,虽然第二天才是清明节,但这块几百平方米的坡地上已稀疏地插了一些香烛,地上一层黑糊糊的灰烬,一些剩下的半截香或蜡烛,没有燃完,朱成就默默地过去,用打火机点燃那剩下的半截,然后看着它在冷风中一点一点地燃尽。

  在他身后的地上,有一个从别处搬来的小小的鹅卵石,应该算着一个简易的墓碑吧,鹅卵石旁边放着一本带插图的《一千零一夜》,书角已有些卷曲了。他想,也许这是他(她)生前最喜欢的故事书,送这些来的也许是他(她)的父亲、母亲或者叔叔阿姨,他们不想在清明节这一天来,便提前来了……

  作为一名年过半百的知名雕塑家,朱成说,这一切带给他心灵的震撼超过了他一生中所见过的任何艺术作品。那天下午,他开始把集体墓地每一处没燃完的香烛的“坟头”拍下来,也拍下了那个鹅卵石的墓碑和《一千零一夜》,天快黑了时,足足拍摄了几百张,他要把这些记忆带回去,要给这些遇难者做一个纪念馆或墓碑,来抚平这些深埋在地下的犹在恐惧中的灵魂。

  从“5·12”至今,朱成一直都在心里想着这件事,怎样才能让时间来抚平这一切的创伤,怎样才能让死者得到安息,让生者得到抚慰?

  回到位于成都西郊的工作室后,朱成想着如何做一件可以安慰死者抚慰生者的艺术品。他想到“9·11”之后艺术家徐冰所做的著名艺术品——《“9·11”的灰尘》,其中,徐冰引用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古老的中国禅诗,它在给人以宁静、空灵的生死超验的同时又包含了无尽的反思与追问。

  朱成认为,幸存者所遭遇的巨大心理创伤急需安慰,灾区需要一个象征性的安慰体系,于是他就设想在灾难的场景中放置一个温润的玉璧,将它放置在映秀震裂的碎石、残片和钢筋之上。

  “用一块圆润的玉放在这些破败冰冷的石块中,古代人说日月合璧,破镜重圆,天地的合璧,玉本身含有精神抚慰的意义,放在粗犷、崩裂的残石上,放在灰蒙蒙的尘石上,它本身也就是一个抚慰。”朱成认为。

  于是他就专门去东北淘玉,最终花了四五万元淘得两块成色和大小都很相当的岫玉,然后回到工作室进行打磨,并在玉璧上刻上了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地震重灾区的地图。他说:“玉上刻图,实际上也是天地人的合一。”

  1985年,朱成的雕塑《千钧一箭》获《中国首届体育美展》特等奖和国际奧委会颁发的特等奖杯,并为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收藏,他也一举成名。

  “在我心中,我没有很想推出这个东西,因为这是我内心的一座纪念碑。”虽然出生于扬州,但从小开始,朱成就一直生活在四川,他的艺术生涯也是与四川盆地息息相关。

  地震发生时,他说他很想去灾区,但最终没去,“那样的现场,视觉上我不能忍受,也不能闻到那种气息,我是很弱的一个人。”

  朱成说:“地震一年来,与大多数灾区群众一样,我的内心一直动荡不安,我想要得到一种定力,不然永远处于惶恐不安中。我觉得要把自己的内心放平,不然恍惚。”

  完成这件艺术品之后,他又联合更多的艺术家一起来给死者塑尊容。“地震使很多人血肉模糊,我们应该给他们塑像,虽然这个数量很大,但能塑多少塑多少。”

  “既是尊容,也是真容。现在有几十个画家参与,以后可能有上千位艺术家参与。做到现在我们既没有悲情也没有很激动,还像做一件平常事,完成它是我们永远的延续和纪念。”朱成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