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祥
第一次遇见谭国强是去年5月17日傍晚。当时,记者在映秀小学旁边搭建的临时帐篷里,见到一位身着血衣、满面泥尘、倒地熟睡的汉子。家长们介绍说,他就是校长谭国强,连续6天坚持在救援现场。
随着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的临近,找谭国强校长的媒体记者越来越多,他说自己能回避就尽量回避,“我希望不要让我的老师、学生再去回忆那些悲惨的场面。那些伤口正在愈合,不要再去抠开。现在我的工作就是让老师和同学们快乐起来”。
这一次再见谭校长,他的精神状态不错,一边来来回回忙个不停,一边微笑着。他说他现在很快乐,和成都来的老师们合影留念后,又准备带老师们去参观地震废墟。
4月29日这天,这些成都来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工艺品,消防官兵教孩子们做避险演练。“捐赠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互动游戏让学生获得快乐,避险演练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过去,谭校长或许会认为这样耽误学习,但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其实不会。快乐,才能更高效率地学习。
“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首先要做到。”谭国强对感恩的理解很实在,“没有大家的爱心帮助,仅凭我个人的力量,映秀小学很难走到今天。”
汽车开到旋口中学后边的山坡上,谭国强指着河对面依旧飘扬的红旗,告诉老师们,那是原来的映秀小学。
那是一个受伤严重的学校——全校473名学生,地震后只幸存251人。以前的6年级有2个班,60多个学生,现在的6年级只有1个班,12个学生。
2008年8月27日,映秀小学复课,全校132名学生报到,有些还在治疗,有些已经外出读书。由于人数少,映秀小学取消了班级,按照年级开课。这是汶川县第一批在地震原址复课的学生。汶川县共有1.4万学生,只有1700多名学生在原址复课,其余都已经外迁。
新华社的报道描述说:“11岁的王光星慢慢地举起‘新’的右臂——一个橡胶制作的假肢,向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敬礼。”
王光星是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的,5年级的他地震时正在4楼上课。10岁的马思琪也是自己爬出来的,当时房屋的天花板压住了她的脚。如今她背着书包,一跛一跛地走进校园,右脚上的一大块伤疤清晰可见。“我就想快点开学,因为我要考大学。”马思琪说。
那天下午,6年级上了一堂音乐课,偌大的教室里,只坐了10个学生,许多座位空着。在老师的带领下,《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响起,歌声依旧嘹亮。
映秀小学1939年建校,是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州级示范学校,连续10年获得由汶川县委、县教育局联合评选的“年终综合奖”第一名。映秀小学曾有多次机会外迁,但是上级部门认为重建的映秀不能没有小学,映秀小学坚定地留了下来。
谭国强认为,地震带来了伤痛,也给映秀小学注入了很多新的力量,“无论我们心里怎样流泪,都要带着笑脸进入课堂”。
对于幸存的孩子们,谭国强也正在努力摸索一套让他们快乐的办法。
一年来,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组织的震后公益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不耽误教学,谭国强对此并不反对。有的家长说,公益活动太多会影响小孩学习。谭国强辩解,没有这些活动,校园里会死气沉沉,孩子们何时才能笑起来?
“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很阳光。”谭国强说,参与公益活动不但抚慰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还让他们学会了感恩,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孩子们最近的一次作文题目是“感恩、记忆”,写一群前来映秀的志愿者。
需要谭国强操心的事还有很多:一些学生家长遇难了,或者忙于重建家园,学生们的午饭和晚饭都需要学校解决,“学校现在除了财政补贴以外,每月会有1万多元的缺口”。这个缺口,得由谭校长想办法填补。
目前,映秀小学已有13个学生办了残疾证,有的还在办理过程中。学校的硬件还跟不上,又没有专门的特教老师。此外,还有7个残疾学生在外地接受康复治疗,需要联系医院附近的学校借读。
尽管操心,但一提到学生,谭国强感到很满足:“他们真的很乖。”上学期,汶川县对所属学校进行综合考评,映秀小学的各项指标都是优秀。这让谭国强很骄傲。
(阿坝日报驻汶川记者王程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