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大战略:竞争全球最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01:54  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1日,上海论坛2009年会开幕,本届年会的议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危机·合作·发展”。

  在当前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一股反思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思潮也逐渐兴盛。与之相伴的问题是,既然自由经济、金融创新造成了这样大的危害,中国还有必要继续进行金融改革、发展金融中心吗? 今日焦点2009年5月12日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调查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在成都得到妥善隔离和救治,卫生部仍在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大。“5月卖出”魔咒显灵A股? “专利状元”华为的忧虑逻辑 通胀因素隐抬头考验央行平衡术 基金冀望5月金融地产股崛起 政策推手制造汽车业回暖奇迹

  在论坛开幕之前,5月10日下午,“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袁志刚也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袁志刚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家来说,目前首要的问题依然是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虽然出现了金融危机,但当今全球竞争的最高点,依然是金融业,金融业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发展推动力,中国只有把金融发展好了,才能实现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才能站在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尤其在危机时刻,特别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大战略。

  发展亚洲美元市场

  《21世纪》: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亚洲特别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改变思路,增加储备以预防收支和金融风险。这次金融危机将会给亚洲新兴市场带来什么新思考?

  袁志刚:首先,亚洲国家不要老是眼睛朝外,老看着美国,看着IMF。亚洲区域内金融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中国武器弹药最充足——外汇储备2万亿;国债占GDP不到20%,居民高储蓄率;整个国家存贷差非常厉害,老百姓、企业的存款根本没办法贷出去。这就导致了中国第一季度信贷一放就放到将近5万亿,这是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

  《21世纪》:但亚洲国家怎样用好这些国内外储蓄?

  袁志刚:将来的基本想法是不能像危机前一样一股脑都去华尔街。华尔街再拿到钱投入到高科技,像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像互联网产业。但后来美国转而寻求让穷人都住上好房子,这肯定会破产。

  《21世纪》:这次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用政府信用替市场信用做担保,催生了次贷泡沫,但如没有政府担保的话,这些钱不会投进去的。

  袁志刚:这非常复杂。短期美国市场还是有机会的,而且现在的外汇储备那么大,没有办法离开,撤离这个市场就完蛋了。但是长期来看,亚洲的钱还是放在亚洲好。

  《21世纪》:你认为亚洲可以开发出什么新的产品来吸纳这些资金?

  袁志刚:除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外,对上海而言,最关键的问题,要在这一轮危机当中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我们不能因为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发生问题而犹豫或者迟疑。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至关重要,到了必须突破的时刻,不突破中国经济后续就会有问题。

  上海要做好中国华尔街

  《21世纪》:这也许是当前背景下,国务院宣布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意义?

  袁志刚:上海一定要做中国的华尔街。下面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就是结构性的重大转变,结构重大重组需要新鲜血液,最大的就是金融。金融在调结构当中促进兼并、创新、融资、风险投资等等,都是最活跃的,是促成结构转变的主要力量。

  《21世纪》:就是说金融发展可以盘活整个资源,那么国内金融体系的开放和建设方面,接下来重要的几步是什么?

  袁志刚:有人认为金融人才很重要,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金融人才全世界可以流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金融人才来了以后你这里有没有事情好做,这是金融制度问题。金融制度包括银行需要全面打破垄断,引进多元市场主体、金融主体。

  《21世纪》:这么说来,现有银行市场结构不利于竞争主体的发育?1

  袁志刚:经济学讲竞争总归是好的,垄断总归是有问题的。尽管我们国有银行产权都多元化,很多机构投资、战略投资者进来,但金融业界改变很小,他们主要是来抢市场的。

  上海过去30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上海本地有很难改革的地方,因为从文化和体制上讲,它一直是国有经济主要的重镇,改革不大容易。但是上海还是改革很快的,为什么快?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开放,像汽车业。金融也是这样。

  《21世纪》:你是指对外还是对内开放?

  袁志刚:对外、对内都需要。国外金融学家,特别是我碰到的东欧的金融学家非常羡慕中国,他们认为东欧最失败的就是金融全部控制在人家手里。但中国,我认为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自己的量已经做得非常大,开放其实不会危害到工农中建这些大行的地位,但会促使他们改革。

  金融利国、立国

  《21世纪》:有数据显示,美国60%左右的利润集中在金融部门。从这样分配的结果来看,在利润驱动下最后全社会不搞生产,难道钞票能变钞票吗?中国如何把握好发展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度的问题。

  袁志刚: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本意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总体来讲,对实体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美国这次的问题,是全世界那么多流动性,美国没有那么多的项目好投了,最后更多的去玩泡沫,所以肯定要失败的。

  在金融发展上,上海是小弟弟。美国人已经建了100层楼了,但在建八九十层的时候,结构没有搞好,影响到基础。上海的问题是金融衍生产品也好、金融体系也好,才到五六层楼。中国现在别去管虚拟经济的泡沫问题,只要坚定不移地发展金融业,路远着呢。华尔街去年出现的问题,中国还有很多年发展才可能出现。竞争金融资源,这是当前最重要的。

  《21世纪》:有人担心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弄不好会成为一个政府的钱袋子,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金融中心建设就是要汇聚各方资源为我所用。

  袁志刚:一定是这样的,实际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得好,全世界的货币可能都跑到你这边来了。

  对于金融效率的判断,其实标准非常简单的——金融资源是不是投到了最有潜力的部门。美国为什么会出问题,也是这点没做好。如果中国在上海建金融中心,能够告诉全世界,钱放到我这里来,我玩的最好,那就好了。

  但是这个是不容易的,要下大决心。金融利国,也立国。

  美国疲软对中国不利

  《21世纪》:舆论很关注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收益,但高外储其实是对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减少风险的压仓石。

  袁志刚:两者都需要。预防东南亚金融危机重演,没有外汇储备是不行的。这次亚洲金融体系没有受到重创,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的警觉——增加外汇储备有关。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不可以迅速减少,一定量的外汇储备还是很重要的。

  《21世纪》:这回到开始的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给亚洲国家带来什么影响,更坚定他们1997年后确立的新模式——要有更多的美元储备,还是适度减少?

  袁志刚:这是战略和战术问题。战术上还是需要美元,不能削弱;但是,战略上肯定要削弱。目前的国际贸易只有以美元为标准,现在想去弄新标准,就可能失败,现在这个世界还是美元统治。长期必须削弱它,但是不能过分忽悠,否则美元疲软了,对中国是最大的不利。

  《21世纪》:这次危机还带来对东亚出口导向性经济的反思。

  袁志刚:亚洲一定要反思,不能这么严重依赖出口,内需市场要发展起来。内需靠什么?对金融危机的诠释,还是马克思的最深刻——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的私人占有有两个逻辑。第一,是资本边际效益递减,投到一定程度就不想投了。储蓄多了、积累多了,没有需求,会导致投资过剩。就会出现危机,十年一次。等重新需要大规模投资的时候,经济就复苏了,资本主义具有自己毁灭自己的生产能力。第二,全球化原则上是资本的全球化,所有要素中只有资本流动是最快的,全球化过程当中劳动要素是不流动的。目前全世界联合得最好的是资产者,资产者的效率最大。欧洲、美国为什么富,很多人不是通过劳动收入致富的,是持股票致富的。

  全球化也好,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好,一定会带来矛盾,全球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是肯定的。所以,政府必须把总需求搞上去,政府必须刺激经济,尤其是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这次全世界都形成了共识。

  《21世纪》:应急的措施是需要刺激,但在长远来看,措施是?

  袁志刚:对中国和亚洲来讲,长远比较重要的东西是教育。现在各个政府都想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耗能结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结构的高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劳动法一定要灵活。比如,上海养老保险细分到四种,如果只有城市保障一种就会出问题。社会保险完善了,确实可以在宏观上促进消费。但微观是最重要的,微观效率是不能破坏的。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