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苏子儒/文
北京市医改细则有望于本月出台。据透露,届时北京市将推出一种全新的“契约化”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和社区首诊制度。
这是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一幕。但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共项目评价中心主任金承刚看来,无论是社区医疗还是家庭医生,服务质量都是最大的前提。
“服务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并且是被忽视的任务,我国目前的服务质量意味着考试、证书、培训,但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金承刚说。
“家庭医生”雏形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是中国医疗格局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新医改方案,或有望解决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诸多难题。
“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是,让社区全科医生与辖区内的居民签订健康管理合同,成为居民真正的“
‘家庭医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称,“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将按照‘家庭医生’服务的合同人数、合同约定的落实情况来考核发放。”
全科医生实际上就是国际上盛行的家庭医生,他们与专科医生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主,而后者以疾病为主。比如同样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专科医生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药物降低患者血压,而全科医生除了让患者血压降低外,还关心患者的病因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工作压力造成的,抑或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坐堂行医一直是医生的主要工作模式。而今,随着全科医生概念的引进,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医疗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坐堂问诊到上门服务,从问诊求医到健康顾问,从面向病人到面向人群。
“现在很多私人诊所,信誉和为人很好,他们能跟患者成为朋友,实际上就像是家庭医生,只不过是比较模糊,家庭医生的定义没有明确。”北京某医院杨医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以后这种诊所会越来越多。”
“精力允许的话,我也想去开一家私人诊所,从经营管理、与患者关系的维护到诊疗都需要你去打理,这样可以真正地体验做医生的感觉,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向,我想有好多医生肯定都想去做。”杨医生说。
重在服务质量
“无论是社区医疗还是家庭医生,服务质量都是最大的前提。服务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并且是被忽视的任务。”金承刚表示。
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评估专家仇雨临持有相同的看法。“在北京实行家庭医生不能说不成熟,但关键要看家庭医生是否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的职能。”他说。
“我们的全科医师,若能像医保制度成熟国家的全科医师那样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能赢得患者的信任,能提供好的服务,这个就算条件差不多成熟了,”仇雨临告诉记者,“再一个就是要比较方便,诊所要离家比较近,打个电话,或走路不超过10分钟,那应该就可以了。”
金承刚还指出,社区医疗最大的危险是不能及时转诊,贻误病情,“社区里面不一定能把大病给看了,未来应该有社区医疗机构、一般性的医院、专科医院三个层级,国外也是社区卫生保健加上二级医院和高级医院的模式。”
“社区医疗和医院需要整合,整合到一起对医院和全科医生都有好处,”金承刚说,“比如说双向转诊,但对医院来说转诊就相当于业务流失,所以医院总千方百计不让转,经济利益起着很大的影响。”
坊间关于社区首诊制度的传闻也甚嚣尘上。对此,杨医生对记者表示,“这件事一直在传,政府确实可强行规定患者必须去社区看了后才能往上转,但真正实行起来可能比较难,因为社区的数量根本不够。”
但金承刚认为,社区首诊制度实行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关键还是服务质量。“有时我们主观愿望很好,但关键是看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金承刚说,“北京市做了一个全民建档,但我和我的同事从来没碰到有人来给我们建档,有时候口号和实际行动是有差别的。”
设计公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
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关注外,医改的触角还伸向了公立医院。
据了解,北京市正在设计一套新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代表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因素都将纳入这一评价体系中,具体的评价数据将影响政府的投入和补偿。
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上,北京市卫生局建议医院人员经费由与医院、科室经济收入挂钩,转变为以医疗机构完成的基本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来核定人员工资。
此外,从今年起,北京市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将包括,对全市40岁至60岁的妇女进行乳腺癌免费筛查;免费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免费为0-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