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映秀虽是山中小镇,但地震前却并不闭塞贫穷,号称阿坝州的南大门,是到九寨、黄龙、卧龙的必经之地,213国道穿镇而过;阿坝以水电、旅游为龙头,映秀当地仅省级水电站便有3家。4月25日中午,我们从都江堰赶往震中映秀。
进入映秀镇,迎面是一块刻着“512震中 映秀”字样的巨石,许多游客在石头前合影留念。成都许多旅行社已推出“震中映秀地震遗址一日游”,100多元一位,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地震遗址,祭拜遇难者,中午在农家乐或者板房饭馆用餐。
板房区到处可以看见“住宿”、“炒菜”、“512地震照片”的招牌,我们在一间板房旅店住了下来。说是旅店,其实就是房东杨大姐的家,总共三张床,一人一晚100元;有了客人,杨大姐夫妇就到亲戚家借宿。据杨大姐介绍,因为没有工作,许多当地居民就靠出租板房来挣点生活费。
映秀镇的废墟,除了一部分被圈起来以备作遗址供人参观外,大部分都已平整完毕,四川省地震工程勘察院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重建前的勘探测量工作。据了解,映秀镇总体规划已基本定稿,但施工图设计工作尚未完成,故映秀镇和周边渔子溪等3个行政村尚未开始重建,其余4个行政村都已开工建设。
如果说都江堰像一个吵杂忙碌的大工地,映秀镇则显得比较安静。除了远处一台挖掘机在清理废墟发出轰鸣外,映秀并不吵杂。
渔子溪村:不差钱,就等着盖房
沿着映秀镇公路边的水泥台阶上山,经过著名的“5·12祭坛”,半山腰处便是渔子溪村。当天是周末,七八个孩子在台阶上玩轮滑。
这个村子出了个名人,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姚明牵手入场的林浩,“出名后他们一家已经不住这里了,现在也不知道在哪里,只是春节时回来了几天,因为深圳卫视要拍小英雄回家过年的电视剧”。村民一组组长刘玉林说。当然渔子溪也来过好多名人,刘玉林便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还来过多少多少位国家领导人。百度“渔子溪”,有近40000个相关页面。
据刘玉林介绍,全村260多户,地震后房子还能凑合着住的只有三户,大部分都住在板房里。住惯了独门独院的村民不大适应板房的生活,觉得房间太小。“1-3个人分一间板房,才20平米,又是公共厨房和公共厕所,太杂。”
刘玉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渔子溪村有200亩耕地,人均还不到3分地,因为地震毁坏了一些,村民们又想把倒塌的老房子(占地100多亩)作为地震遗址让人参观,所以,将来新建的永久性住房,势必占用本就珍稀的耕地。农耕很可能将更加远离这座山村。
地震前,村民主要靠做点小生意或在映秀的水电站打工为生。“现在,电站震垮了,没什么事做,大家就到处耍。”据刘玉林介绍,大部分村民每天就是看看电视,斗斗地主,打打麻将,偶尔去打个零工。全村只有10来家在映秀镇做些小生意,因为现在流动人口多,生意还可以,每月能挣三千左右。
目前,村民们最操心的就是赶快把房子盖好,“家没弄好,没办法出去打工赚钱”。
据刘玉林介绍,重建永久性住房,人均需要30平米,每平米造价1000多元,一家至少要花七八万到十万,但钱基本不是问题。澳门红十字会向包括渔子溪村在内的映秀镇的3个村庄,每户捐款两万元钱用作盖房,协议已经签过;此外,根据家庭人口数,国家补助每户两万左右的重建住房费用;第三笔:对口援建的东莞市会在村民房子修好后,每户给予1.2万元奖金;第四笔:政府贴息一半,提供每户两万元的贷款,分8年还清。这四笔共计72000元。“就等着规划方案赶紧出来,我们好建房子。”
45岁的刘玉林,地震前在映秀镇上开了一个洗车行和一家小卖部,有时也会在水电站承包个小工程,有私家车,地震时被砸坏了,经济条件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属于胆子大、先富起来的人”。他告诉记者,如果房子盖好了,自己准备开个农家乐,“比支书家的还要大”。
离开渔子溪时,已是晚上8点钟左右,天上下着雨,山路漆黑,还有些滑,我们几乎是挪着脚摸下山的。山下的映秀镇灯火通明,像是在等待重生。
王程:怎样关注映秀,我告诉你
25日晚上10点多,雨越下越 大,映秀的板房里有些冷。
我们正在商量着明天的采访,听到外面有人和房东说话:“你们家住了记者,我怎么不知道?我认识认识。”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在映秀镇负责接待媒体的王程。因为第二天重庆卫视有一个七八十人的演出团队到映秀来,王程正冒雨四处在帮他们提前安排住处。
王程,映秀镇人,阿坝日报驻汶川记者站记者,“512”地震发生后,一直跟踪报道映秀的抗震救灾工作。因为是当地人,熟悉各方面的情况,王程就一直留在映秀,除本职工作外,又担负起了媒体接待工作。
此外,作为映秀的才子,王程还写得一笔好字,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书法家协会理事、阿坝州文联的委员。每当有重要领导来映秀,王程要负责写标语等,“温总理到映秀来祭拜时,他献的挽联就是我写的”,王程自豪地说,“我在镇政府写挽联时,我们镇长说,王程你好幸福,能帮温总理写挽联,你太幸福了。”
“我们现在的宣传重点是家庭重组”
现在,只要有记者到映秀来,王程都要重点推荐几个重组家庭作为采访线索。据其介绍,之所以把家庭重组作为重点,是因为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出有配偶遇难家庭的生存现状,他们有代表性的自救方式,还可以以点带面,引领灾区百姓更好地进行自救。
“比如我们推的杨云清大爷,今年59岁,是抗震英雄。他的重组家庭是很有故事的。女方50岁,是马尔康县粮食局的退休干部,有28年的党龄,很有思想,去年看了我们的报道,很感动,觉得老头不错,就到处打听,联系到他,相处后决定共同生活,并准备新房建成后就举行婚礼。现在双方共同出资,搞了个‘512’震中饭店。”
“现在映秀的公益性岗位很少,就业人数连映秀总人口的5%都达不到,无法满足百姓就业。以前,当地水电站比较多,会解决百姓的一些就业问题,现在水电站都瘫痪了,老百姓就失业了,很麻烦。再加上地震后山体滑坡,许多耕地也没有了。大部分百姓没有工作,每天就在街上荡过去荡过来的,假如又想着家人遇难的话,又有些忧愁,回去就喝点闷酒,然后一天就过去了,第二天又是照旧。就业是个大问题。土地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家里配偶或者子女又遇难了,他们面临很巨大的生存危机。”
王程告诉记者,现在政府的工作思路是双管齐下,恢复重建工作要有序推进,百姓自身的自救能力也要加强、提高。
“地震后有四类人群值得关注”
王程认为,地震后的映秀,有四类人群值得媒体和社会重点关注。
“第一类,他们在亲戚朋友处借了钱,在银行贷了款,刚把房子建好,账还没还完,地震了,穿条短裤就跑出来了。这部分人占全部映秀镇(包括农村)人口的60%-70%。他们是最难受最难受的,什么都没有了,还负债,真的很惨很惨的。虽然地震后国家有政策,银行的贷款可以免掉,但亲戚朋友的账是免不了的,摆在头上,压得他们受不了。”
据王程介绍,映秀之所以盖新房的人这么多,是因为地震前阿坝州要搞旅游开发,映秀作为旅游环线的一个重点小镇来打造,许多老百姓,包括山里的,都到映秀的国道边盖房居住,想做生意。“本来有很多商机的。可惜地震了。”
“第二类人,房子垮了,亲人也死了,银行里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存款,比如两三万。他们要盖永久性住房,除了政府补贴等,费用的缺口基本上自己能补上。但这类人只占总人口的10%-20%。而且即使新房盖起来了,钱也花完了。以后的生活也是问题。”
“第三类人,是失去孩子的中年人群体。人到中年,虽然可以再生,但他们想,我都四五十岁了,生个孩子的话,还没养大自己就可能去世了。这不是害了孩子吗?关键是不能就业,没有收入,怎么把孩子抚养大?所以就选择不生孩子。他们也很痛苦。”
“第四类人,在外地、本地打工的映秀人。好多地方是非法用工,层层转包,不签合同,也没有保险,地震来了,打工者死了或者伤了,但老板也走了,你找不见。四川省劳动部门有规定,凡是地震灾区的百姓,建立劳动关系的,不管是临时工还是长期的,不管是去世的还是受伤的,都要认领工伤。但这类人群就麻烦了,虽然事实劳动关系存在,但老板都找不见,你找小老板,人家说,我都受灾了,受伤了,哪里有钱给你。这类人群心里很难受,国家有赔偿但是享受不到,以后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们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这件事,我也很难受。”王程说,准备把这件事调查清楚后,写篇内参,向领导反映一下。
所有到映秀来的人,包括抗震救灾单位、援建单位、媒体等,只要王程打过交道,他都会写一幅书法作品,拿几块震中的石头送给他们。“大家都来帮助我们,我们很感谢,但这边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送人,只好这样了,一点心意嘛。”王程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