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冲基金两化趋势:透明化与去杠杆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9日 02: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杨

   ·编者按·

   对冲基金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噩梦”后,所管理的资产已经从最初的2万亿美元直降到现在的1万亿美元左右。

   Man Group全球CEO郭栢德预计,全球对冲基金最终的资产规模将介于7000亿到1万亿美元之间。

   郭栢德所在的Man Group,已经位列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列,其总资产亦从700亿美元缩水到不足500亿美元。

   Man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在加强监管的趋势下,对冲基金何去何从?

   在博鳌见到Peter Clarke(中文名为郭栢德)时,他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尽管其所在的对冲基金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噩梦”后,所管理的资产已经从最初的2万亿美元直降到现在的1万亿美元左右。

   “我个人的预期是,对冲基金行业所管理的资产可能继续萎缩,最终的资产规模将介于7000亿到1万亿美元之间”。

   而其所掌管的Man Group,资产总额也从720亿美元缩水到了477亿美元。

   在来中国参加博鳌论坛前不久,Man Group还表示要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5%正式员工,以便每年能节省6000万美元成本。

   从2007年3月开始,郭栢德成为Man Group首席执行官。

   这家1783年由詹姆斯·曼(James Man)创立的木桶制造公司,如今已经位列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列。其旗下的6只基金中,AHL是全球管理期货投资计划(managed future)的最大玩家,截至2008年9月30日共管理244亿美元。

   “监管加强是必然趋势。”郭栢德说。包括Man Group在内的超大规模对冲基金,都面临着监管从紧的压力。

   2009年4月2日闭幕的G20伦敦峰会首次承诺要对大型对冲基金进行管制,并设立一个新的监管委员会,监督全球金融体系。

   就在G20会议上,郭栢德就说,“我们并不会为Man Group被纳入监管体系而忧虑,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

   早在1994年,Man Group就已经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是英国富时100指数成分股,2007年又入选了道琼斯“可持续性指数”。而在此后的1997年,Man Group就开始运行管理账户(managed account),“为了提高透明度”。

   业绩为何能好于行业水平?

   即使2008年,Man Group的表现也强于行业整体水平。

   根据其发布的2008年年报,上一年Man Group的营收为31.71亿美元,运营收入为19.03亿美元,净利润则达到了34.7亿美元。

   2008年是对冲基金行业的“噩梦”,全球对冲基金业平均损失净值19%。

   新加坡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 Hedge发布的2009年行业报告显示,2008年只有期货管理型和宏观型两种基金策略方向取得了正回报。其中期货管理型基金更是唯一回报率同比增长的基金。

   “去年,也就外汇市场和交易所期货产品市场,运行正常。”郭栢德说,在这两个市场进行多策略运作的基金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回报。

   Stark&Co.,Inc的数据显示,Stark300管理期货基金指数上升了14%。“去年同业的平均水平回报在15%-22%左右。”Man Group旗下管理期货基金AHL首席执行官黄文耀说,行业前几名管理期货基金的表现更优。很幸运的是,AHL是全球最大的管理期货基金。

   对于对冲基金而言,“市场无论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都有赚钱机会”,最怕的是市场运行不正常,“我们可以从2008年的情况看出,对对冲基金业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运作不正常”。由此,商品对冲基金在2008年10月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的最大打击,背后原因是需求降低和对衰退的恐慌。股票市场对冲基金则整体下挫了24.8%。相关价值(Relative Value)则在2008年损失了34.36%。

   重创这些基金的原因,则是在于他们和宏观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太强。据郭栢德介绍,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Beta值(衡量投资组合对市场走向的敏感度,1表示完全相关,0表示没有关系),“行业水平介于0.6-0.8之间”,而Man Group一般只有0-0.1。

   “这意味着市场状况好时,我们的表现不及行业整体水平;而在困难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一些。在我看来,我们对低Beta值的关注正给予我们回报。”

   管理账户先行者

   对冲基金正在改革以留住投资人。

   今年4月以来,欧洲最大的纯对冲基金GLG Partners已经赢得了运作30亿美元新资金的委托。据了解,其收费结构较平常水平低。汤森路透理柏对冲基金全球研究主管Aureliano Gentilini说,“减少单一经理和对冲基金的基金管理费、下调管理费与增加比预计回报率高都是可能的创新”。

   金融危机重创了对冲基金业,投资人在短时间内远离了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PRF环球公司和加德纳金融公司的数据都显示,投资者日益青睐那些投资于大宗商品的共同基金而不是同样投资于大宗商品的对冲基金。截至3月25日,商品基金吸引了32亿美元的净申购,比去年年底增加了10%,而商品对冲基金的资产则没有太多净流入。

   从2007年8月开始,对冲基金就开始减持其持有的现金并被迫降低杠杆,因为作为其投资人的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等出于自身资本充足率的考虑,要求赎回其资产。据了解对冲基金的杠杆已经从2007年1月的17倍下降到2008年的1.35倍左右,英国金管局今年3月份的报告显示,目前对冲基金的杠杆比例仅为1.15倍。

   去杠杆化(de-leverage)的进程中,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发现对冲基金不仅不赚钱,“卖掉”也很难。

   麦道夫(Madoff)丑闻又给对冲基金业雪上加霜。目前已经有5起相关诉讼,主要是起诉中间人没有做好对麦道夫旗下基金的尽职调查,例如组合对冲基金。Man Group旗下的RMF基金,也有3.6亿美元的投资与麦道夫相关。

   “要赢回投资人对对冲基金的信心,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业绩表现。”郭栢德说,“提高基金本身的透明度也是重要手段。”

   当前投资人包括对冲基金中的基金,都会寻求对所投资产,进入与退出的时机有更强的控制。“投资人在选择对冲基金时更严格,也更挑剔”,而他们对基金的运营风险和相关风险,也会更加关注。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正在考虑引入管理账户(managed account)。

   通过管理账户,投资人可以看到任一时点上投资经理的具体运作,比如对股票、债券等产品是如何进行买卖的。而与以前所有资产都属于对冲基金不同,投资人直接拥有所投资的资产。也就是说“投资人可以随时赎回相关资产”。

   “我们之所以这么乐观的第一个原因是,Man Group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管理账户平台。”郭栢德说。与大多数对冲基金不同,Man Group在1997年就开始运作管理账户。

   但郭栢德也指出,Man Group最初引入管理账户的目的并不在于吸引投资人,“对于投资人和监管机构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投资管理公司的业务机构如何,而不是看具体表现。”只是现在更有理由去推广管理账户了,通过这一平台,投资者“随时可以卖掉资产”,而不会遭遇投资人想赎回但对冲基金管理人不让他们赎回的尴尬。

   12年前的这一创新举动,首先是为了“控制风险”。通过管理账户,可以对旗下所有对冲基金的具体投资行为有清晰的了解。“由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基金的实际运营状况,提高某些基金的杠杆、降低另外一些基金的杠杆,”郭栢德说,这样能使得总体收益最大化。

   上市风潮?

   大量“缺钱”的对冲基金,可能期望通过上市来渡过难关。

   事实上对冲基金上市之风,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

   2007年1月,两家大型对冲基金公司Brevan Howard资产管理及Polygoan Investment Partners在交易所挂牌。而英国Mashall Wace也在2006年底把旗下一只基金上市,集资15亿欧元。

   2008年黑石(black stone)上市时,市场对此的判断就是:其想通过上市募集资金。

   Man Group早在1994年就在伦敦交易所上市。

   “当时考虑上市的一大原因,确实是我们需要资本。”郭栢德于Man Group上市之前的1993年加入该公司。募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从经营商品的机构完全转向金融服务公司”。

   Man Group1783年以木桶制造公司起家,1784年成功获得英国皇家海军朗姆酒的供货合同,同时进行糖业经纪和其他农产品经纪业务。但在此后的200年中Man Group主要的业务都是商品买卖。

   直到1980年代,Man Group才开始“在进行自主交易和经纪业务的同时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而其转向金融服务领域的标志,则是1989年成为AHL的大股东。1994年通过上市筹资,Man Group完成了对AHL的100%收购。

   “监管从严的结果,势必增加对冲基金所持有资金量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对冲基金寻求上市的原因之一。上市是“建立商誉、提高透明度、提高公司内控的机会”,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注意到这只基金。

   “但这种趋势也在改变着对冲基金业的商业模式。”郭栢德说,以前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的创办人、管理人和对冲基金的投资人是两个人群,“现在对那些无法上市的对冲基金而言,基金公司管理人可能会投资自己的基金以符合监管要求。”

   但是素以“暗箱操作”为特点的对冲基金,与需要定期披露的上市行为之间是否悖论?Man Group全球CEO郭栢德对此不以为然:如果我是投资人,那些不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运作的公司,我肯定不会投资他们。而在麦道夫骗局之后,投资人变得尤其审慎。

   对于Man而言,上市在获得资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际上降低了风险”。原来由基金管理人承担的运作风险,现在由公开市场的诸多投资人一起分担。

   “通过应对监管机构的要求,比如三个月一次的财报披露以及提交大量的材料”。

   上市同时也解决了对冲基金“管理层交接和股权交接的问题”。

   郭栢德举例说,原来一个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控制在少数几个人手里,但其中一个人有一天忽然觉得钱赚够了,想退休了。如果是非上市公司,这种股权和管理权的转移就相对困难。

   “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就可以很容易实现流通。”郭栢德说,而那些有理想、有野心的管理人也会通过买入股权而加入到Man Group来。

   “这使得公司变得更开放,也可能更有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