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企业家》特邀专栏作家 梁念坚
企业对地震灾区的援助值得称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已成为一名“可持续”和“有创意”的社会公民
四川汶川特大震灾一周年即将来临。一年前的5月12日,举国同悲;而今,地震灾害留给人们的伤痛尚未完全消退。然而斯人已逝,除了表达哀思之外,我们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此刻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元素,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企业和企业家应该以何种方式来阐释和践行社会公民的承诺—正如温总理2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所强调的,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而企业也有义务和政府一道,加速“经济发展成果”的“分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多难兴邦、众志成城—我还记得在抗震救灾期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充分的展现。相当多的企业积极捐资捐物,踊跃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数据表明,震后十天内,企业累计捐赠就达到160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底,汶川地震累计各项捐款总额超过600亿元。这些钱和物资,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企业对地震灾区的援助是值得称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已经足够好—做“可持续”和“有创意”的社会公民,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愿景和目标。
“可持续”是说,企业在社会公益层面的努力不只应该体现在灾害来袭的特殊时刻,更应该贯彻于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的全过程中(如守法、环保、安全、健康等),体现在对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和股东的承诺中,体现在引领企业不断前进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中,体现在产品给大众带来的福祉中。换句话说,道德的血液应该时刻不停地在企业、企业家的血脉中流淌;而一个企业的价值也不仅体现在它赢得了多少财富,更取决于它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有创意”则是指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应立足于公平、着眼于全局—同样是在去年5月,在与沃伦·巴菲特的一次讨论中,比尔·盖茨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理应“更有创意”。他认为,企业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全球20亿有钱人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到40亿贫困人口—他还表达了对当前“拥有最好条件”的那些“大公司”的期望,无论它们是医疗、金融、科技或食品公司,都应该思考并提供可造福贫困世界的、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而在不久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高端访问”节目采访时,他进一步描述了自己的梦想,即在未来的20年里,希望世界变得更加公平,无论贫富和阶层,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医疗机会。
在汶川震灾一周年之际,我们认为,灾后重建的道路更加艰难和漫长。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人”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作为企业,理应为灾区人民的就业、教育做更多的事—无论是参加公益活动、提供就业机会,还是缴纳税收、进行慈善募捐、改善生态环境—只要有能力,企业就应该为重建家园做出贡献。一年来,微软一直充分发挥IT专长,为灾后重建做出努力:资助建设抗震希望教室,进行社区技术培训,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培训中心等。近期,微软还宣布再与合作伙伴携手建设九家社区学习中心,以持续支持灾区重建。
“要利用整个公司的资源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各地的经济增长,并通过创新技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正是比尔·盖茨对微软企业公民行为的重要性和本质做出的诠释—作为比尔·盖茨所开创的事业的承继者和延续者,本着做“可持续、有创意社会公”的宗旨,微软公司将继续为促进社会公平、提升人类福祉而努力。
(作者为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