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区孩子们:在北京都变白了,长胖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23:2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实习记者 张 智 北京报道

   2008年6月11日,现就读于北京海淀外国语试验学校的102名灾区学生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地震毁了他们心爱的校园,但是社会各界用爱心为他们在北京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些孩子们的质朴和努力,远远地超出了校方的预期。”2009年5月6日,当《华夏时报》记者再次来到学校,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章鹏做出这样的评价。

  爱心接力仍在继续

   从2008年5月22日,《华夏时报》记者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校园与一群映秀镇漩口中学的学生相遇至今,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四川、北京等各地志愿者的爱心接力下,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姚渡镇和都江堰市向峨乡的102名学生能够来到北京,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借读到2010年,直到家乡校舍建好。

   5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一行再次来到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看望这些灾区的孩子们,并为他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华夏时报》副总编辑徐翼将这些礼物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去年6月11日,也是徐翼亲自到北京机场接下了这些孩子们,如今再看那些熟悉的面孔时,她也不由地感慨:“都快认不出来他们了!”

   说起孩子们这一年的变化,章鹏校长笑着说:“孩子们都变白了。”一年前刚来的时候,这些孩子说话带有浓厚口音,刚刚经历磨难的他们显得又黑又瘦,在整个校园里,一眼就能被认出来。而现在他们不但长高了、长胖了,更重要的是在北京一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各项成绩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些孩子所在的班集体包揽了学校每周的流动红旗和几乎所有的集体奖项,成为了学校内大名鼎鼎的“四川班”。

   孩子们每一点进步的背后,都凝聚了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

   从该校董事长李健表示愿意“无条件接收”这些孩子们起,学校首先为他们减免了部分学杂费。考虑到这些孩子们的基本功比较差,学校专门为他们编排了三个班,并配上了一套专门的班组,考虑到他们将来回到家乡时能够跟得上当地的学习进度,三个“四川班”的学生们一律使用四川的教材。

   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北京的学校,2008年的暑假,全校老师主动担当起志愿者,轮流给孩子们上辅导课。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全校所有的老师,几乎都能准确地叫出这些孩子的名字。

   爱心,在这些身处北京复读的学生们身上,仍在传递。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北京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共20万元全部捐赠给这些灾区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完成以后的学业。现在这些钱已经交到了学校,并由学校成立一个爱心基金,用来资助这些学生直至他们考上大学。

  “收获”做伴好还乡

   下午4点35分,下课铃一响,“四川班”——初一(11)班的学生们拿起书包飞快地冲出了教室。他们回到寝室洗澡,然后到食堂吃饭。食堂当天为他们准备的晚餐是西红柿牛肉、番茄鸡蛋和黄瓜。来自四川的学生赵昌云告诉记者,现在食堂每顿饭都是八菜一汤,吃完饭后还有酸奶、水果等。吃完了饭,男孩子们跑到操场上去打篮球,几个漂亮的动作引得很多同学驻足观看;女孩子们则在草坪附近的座椅上说起了悄悄话。

   初一(11)班的班主任老师于池荻告诉记者,这些来自灾区的孩子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他们之前基础比较差,但是通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已经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

   除此之外,跆拳道、管弦乐队、画画、计算机……他们在这里还学习了很多东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杜前娅去年刚到北京的时候身高才155厘米,在学校里她学习了一年的跆拳道,现在身高长到了165厘米,而且不久前还获得了北京市海淀区跆拳道比赛的金牌。

   在教室里,记者看到奖状贴满了半面墙,几乎全是集体项目。“他们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比一般的孩子更团结。几乎所有的集体奖状我们都得过。”于老师笑着说。

   说起这一年来的收获,同学们各个几乎脱口而出“英语、普通话、画画、写作”。初一(11)班的唐云飞被班级里的同学们称为“小作家”,他写的文章不但在全校广播站内广播,还被选入了学校编制的学生作文选中。

  月是故乡圆

   “如今,身在北京的我,是那么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月夜。我在与家乡相隔千里的北京仰望天空,月亮又挂在了天边,但是家乡的月夜,此刻,我却越发的思念了。”这是四川学生唐云飞在作文中写的一句话。

   在他们的作文中,记者发现关于描写思乡之情、父爱母爱等主题的文章特别多。当记者询问这些孩子们是否想家的时候,他们都说:“想家,每周都往家里打电话。”

   班主任于老师告诉记者,为了怕孩子们寂寞,学校在每个周末都为他们安排一些活动,有时候是去故宫、植物园、动物园、坦克博物馆等地方参观游览;有的时候组织他们上网、看电影。同时,小学的两个寝室里还特别为他们安装了电话,方便他们与家乡的父母通话。

   当记者问到这些孩子们今后有什么理想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者:“做个好人。”这些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已经深深地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

   知识改变命运,赵昌云告诉记者:“我要好好学习,考回北京!”

  采访手记

  成长的力量

   5月6日,阳光明媚,我们一行踏入北京海淀外国语试验学校。

   这里有102个特殊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地震灾区,无一例外,他们也都经历了一年前那场可怕的地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朋友。对于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脆弱的心灵是否已经得到了抚慰?在“5·12”过去整整一年的时候,重提那场灾难,他们敏感的心灵能否承受得住?采访前我们顾虑重重,害怕一些问题会再次伤害他们。

   但是一进入校园老师们就告诉我们,孩子们很乐观,很阳光,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等到真正见到这些学生的时候,我相信了老师的话。

   在明亮的教室内,孩子们一个个身着校服,精神饱满地坐在教室里。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天真、淳朴、乐观,还有一些调皮,这些都是专属于孩子们的快乐。

   在这群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男孩,他叫赵昌云,原是都江堰市向峨中学七年级二班唯一的幸存者,他们学校近500人,仅活下来18人。地震发生时,他是从四楼一跃而下,导致腿部受伤,当时他才12岁。直面生死,很难想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向他询问当年的一些事情时,他沉默了片刻,但很快又与同学们嘻嘻哈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很喜欢武术。说着说着,他站起来走在教室前面给我们表演“鲤鱼打挺”。

   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有礼貌”——学校里的老师们对这些孩子们赞不绝口。

   或许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丝痛苦,但是相信这种痛苦早已经被坚强赶走,他们充满阳光,笑着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不久前,在学校举行的2+1乐器表演中,这些孩子们一起合奏了一曲《欢乐颂》,他们是舞台上的主角,也是生活中的主角,希望他们的生活从此欢乐地进行下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