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还要记住灾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5:41  经济观察网

  张晓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晓晖 临行之前,四川某报的记者Y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令我彻底改变了此次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的采访计划。

  Y说,在地震重灾区的某个村落,住着一位失去了很多近亲的老人,老人孤独的坐在村口,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村庄从未有过现在这般热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些名义上标榜自己“救灾”、“援助”、“采访”的来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

  头一回,来访者前来“援助”老人,回忆起那段可怕的场景,老人痛苦涕零,来访者满意而归;第二次,新来者再访老人,老人又哭了,来访者亦满意而归;直到第三次,又有陌生人前来“关怀”,并且“善意”的帮助老人回忆起那段惨痛的经历,这次老人变得很坚强,没有落下一滴眼泪,然而来访者却变得不高兴了,说你经历了那么大的苦难,为何就没有伤心难过写在你的脸上?

  第四次,第五次……依然源源不断地,有着陌生面孔、各色口音的人群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涌到这个村落,都会顺道前来看望这位老人。

  再后来,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去过灾区的访者,回家之后,都会滔滔不绝地证明自己当时是如何的英勇,如何的具有爱心,比如阳光明媚的日子变成了绵绵不断的阴雨天——道路充满塌方的危险;比如轻微的摇晃变成了危险的余震——也许512那样的地震随时都有可能再次上演。

  还有更为夸张的版本,比如绵阳采访中面临核辐射的风险、轰隆隆的泥石流就在身后追赶、差点被滚落的巨石砸中等等数不清的“英雄事迹”,在一次次的觥筹交错中,被提及,成为“英勇”的去过灾区的探险家、慈善家值得炫耀的谈资,尔后众人纷纷端起酒杯向“英雄”致敬,红光满面的“英雄”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这样的饭局,至少我已经吃了不下十回。

  至于那些捐了几件矿泉水、送了几盒创可贴的企业,形象也在一夜之间突然就变得“高大”了起来——至少跟“三鹿”这样的毒奶粉工厂相比,这些企业仿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跻身最受人尊重的企业之列。

  如果灾难带给社会的是这样一种效果,在这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宁愿再也不去回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