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多苓:画布上的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03:51  第一财经日报

  山风

  这一年来,最让画家何多苓牵挂的就是孩子。

  “5·12”地震发生后,他从上海匆忙赶回四川,然后5月16日就与几位朋友一起驱车赶往了这场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

  何多苓是最早进入四川地震灾区的艺术家之一。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我肯定首先是一个四川人,其次才是一个艺术家。所以我就去了北川,去做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的北川被摧毁得面目全非,几十吨重的巨石挡在路中间,而且随着余震还有一些正从山上向下滑落,县城已变成一片废墟,一幕幕触目惊心,然而给他最多触动的还是那些严重坍塌的中小学校。

  站在北川中学已被夷为平地的教学楼前,来自山东的消防队员正在紧张地工作着,搜救与清理作业进行得异常艰难,从瓦砾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体一旁,散落着一些课本和练习册。他和随同的朋友帮着消防队员搜救幸存的学生,他同时也默默地收藏起这些遗物,那种难以名状的悲痛让他刻骨铭心。

  “那些孩子的尸体就在你脚下,废墟上到处散落着孩子们的书本文具。跟我们一起去的有一个是绵阳的诗人,他在学校的废墟中捡到一本笔记本,上面抄着歌词还有学生自己写的诗,他马上收藏了这个本子,但本子的主人可能已经遇难了,肯定是个女孩,字迹很娟秀。”

  同样,他也看到了地震中很多坚毅的脸庞,在如此重大灾难打击下,尤其是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没有过多的恐惧和惊慌,而更多是镇定和勇敢。他曾在北川回来的路上,见到了一群幸存的学生。

  “要把这些记录下来!我要用画笔记住孩子们那坚毅的脸庞!”他说,“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感动了,那是一种面对灾难后保有的生命的尊严。生命是脆弱的,一瞬间就会消失,而生命又是坚强的,会在磨砺中走得更加平稳。”

  从北川回来后,他试图走进画室,但两个月期间,他一直无法将自己的意识集中在画布上。后来七八月份,他又驾车去了另一个重灾区青川。

  虽然那时,青川的灾后清理工作稍微有序了些,但他在板房里或者受灾群众自己搭建的窝棚里看到的人们复杂的表情,和体验到的人们复杂的内心情感,依然让他感慨万千。他用相机抓拍了板房中的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她是那么朴素,却饱含生机,虽然她的周遭一片废墟,触目惊心。但她忧郁的眼神中,有一种生的力量与美好,她是一种希望或安慰。

  回到成都后,他参加了多次地震题材的大型绘画,其中一次与很多知名艺术家合作创作,合作的那幅画拍卖了3300万元,这些钱,他们全部捐给了中国慈善总会。地震两个多月之后,当他第一次走进自己的画室时,却发现之前的思路难以为继了,他必须要画在废墟中铭刻在他内心的那些稚嫩的形象。

  何多苓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艺术创作上都没创作与现实直接相关的作品,强调一种诗意、抒情性,超现实的空灵,但这个灾难后,我感到如果要创作,不涉及这其中的心理感受,是不可能的,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道德的。”

  《灾区小女孩》是何多苓灾区孩子系列油画之一。“她”正是以他在青川板房里拍摄的那个女孩为原型创作的,何多苓说:“只不过,我虚化了当时那些触目惊心的背景,用一种虚幻的色彩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悲剧感,一种生命的诗意感。”

  何多苓是中国肖像画的佼佼者,早年他的《春风已经觉醒》就曾被封为“伤痕画派”的代表作,与罗中立、程丛林、周春芽等画家一起成为“四川画派”的中坚力量。

  甚至可以说,《灾区小女孩》是何多苓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小小的转变,在肖像画中,虽然依然保留有他绘画风格中的那种一贯的诗意,但显然淡化了许多,尤其是他早年绘画中的“文学性”,基本上已在如今的画布上消失了。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厚重感,那几乎是精神层面上的一幅灾区孩子的肖像。在一种类似于一层薄薄的蒙难的灰尘中,我们看见了她稚嫩的美。如果说它有诗意,那种诗意是充满悲剧的。

  “为什么画孩子呢?因为死了那么多孩子,有些死亡本来可以避免的,但由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建筑出了问题,全社会都需要面对他们进行忏悔。”何多苓说。

  “5·12”地震一周年来临时,他将《灾区小女孩》这幅作品进行了义卖,然后将款项捐给了那些幸存的母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