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鲁本斯到大卫:安特卫普400年的图像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03:45  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当400年前的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与当代的大卫·克拉尔博(David Claerbout)同台演出的时候,场面还是相当诡异的。作为比利时安特卫普不同时期的两个文化象征,他们只分别呆在各自的领地里,鲁本斯位列卢浮宫,大卫·克拉尔博谋生于当代画廊。

  5月1日至6月21日,《图像的故事——安特卫普古典及新时代大师展》 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分22个展厅,其中有200多件绘画精品,几乎囊括了安特卫普三大美术馆的主要藏品。其中最贵重的展品为鲁本斯的油画真迹《哀叹基督遗体》(Lamentation on the Dead Christ)。此后,该展览将于8月至10月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进行巡展。

  大卫的“回望”

  作为展览的一个开始,大卫·克拉尔博播放了一段生动的投影录像:一个小女孩与一个男子坐在一栋房子阴影露台中,男人低头看报,女孩则在画册上画素描。一旦有观众经过,男人会“微微示意”女孩,有客人来访,女孩此时会别过头来看一眼观赏者,几秒后又回过身继续作画。

  这是两个不同维度时空的交错,作为观赏者的空间和艺术作品里的空间。尽管作为“预录”的影像与观众发生互动的小把戏,在当代艺术中屡见不鲜,但这种充满细节的诡异,仍然能颠覆观赏者对于图像的期望——作为被观赏者,它居然能够回应观赏者的凝视。

  大卫是属于新媒体艺术的探索者,在比利时相当成名,这件名为《无题(卡尔与朱莉)》的作品是大卫于1999年创作的录像装置艺术。当然,过去的十年间,新媒体艺术越来越精密,有关互动的话题早已成为旧闻。但这不妨碍大卫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并非取决于大卫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究竟有多吸引人,而是他早年关于“观察者”与“观看者”的清晰论调。“视觉与视觉效果的主体永远与观察主体密不可分,观察者比观看者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他说。

  无疑,这样的论调若摆放在400年前巴洛克时期巅峰的代表人物保罗·鲁本斯面前,显然是无法立足的。善于从提香画作中吸取灵感的鲁本斯,更多看重的是画家个人的声望和功力,而观众对于鲁本斯来说,也许只限于宫廷贵族。

  在展览的大卫作品不远处,有一个玻璃隔绝开的密室,里面悬挂着保罗·鲁本斯在17世纪创作的精品《哀叹基督遗体》,价值连城。关于“基督之死”这个话题,几乎所有伟大的画家都做出了尝试的态度,去意大利受过威尼斯画派影响的鲁本斯也不例外。作为比利时最伟大画家,鲁本斯是当时北方佛兰德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就像贝尔尼尼是南方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样。

  鲁本斯的作品喜欢使用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的艺术感受。在鲁本斯看来,观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家本人的态度,采用什么颜料、什么样的构图甚至是多大篇幅。

  大卫的“回望”试图获得“比利时最伟大画家”的“共鸣”,而这也引起了当下比利时艺术评论家的注意。

  “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时代。在当时,诸多图像都并不是一目了然、不待深解的。然而今天,作为电影与电视节目消费者的我们,已几乎无法想象全无照片或者不作复制的报纸或杂志,自然也就很难想象这样的时代。为了更好地了解‘图像’这个观念,或许我们应该尝试一下。” 展览策展人、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馆长巴特·德巴尔说道。

  事实上,在17世纪,作为佛兰德斯的一部分,安特卫普在自己的印刷和图像制作上,处于制高点。比如西班牙宫廷有意要借助图像呈现自己的故事,高格调的做法在当时只有一个地方能做到:鲁本斯时代的安特卫普。与此同时,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能够大量复制图像,至今,展览的三个出借单位之一安特卫普帕拉丁-莫瑞图斯印刷厂(如今已成为博物馆),也早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像间的对话

  如今世界已经演变为一个“图像世界”。不论你是属于“观察者”,还是属于“观看者”,很难清晰地分辨出图像的真实还是事物原本的真实。

  “现在基本上犹如十六七世纪那样,正处于图像的变迁时期。” 巴特·德巴尔判断说,“这表现在人们对大众传媒图像形式感的疲劳,这是一种‘食欲过盛’的状态,对一切尽情利用,并又使一切丧失价值。”

  这个展览是对同一地区的古今两个时代的图像展开思考。前者处在图像发展的萌芽状态,后者则处于完全扩展后的状态。在16世纪、17世纪,大师们的杰作是诠释该这一时期图像特征最有象征性的作品。除鲁本斯外,比如艾德里安·布劳威尔(Adriaan Brouwer)。《酒吧里的老人》是布劳威尔的一张小画,塑造一位醉酒老人的形态。还有凡·代克(Van Dyck)的《贵族男子骑马肖像画》,因尺幅过大,不得不取下画框。比鲁本斯小22岁的凡·代克以塑造贵族肖像闻名,也是鲁本斯最得意的弟子和助手。他向人们展示了国王和贵族们生活中的肖像,要知道在从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社会上地位尊贵的人才能为自己留下肖像。

  当然,这过去的年代是无法企及的。不过,当泛指的“形象”具体显现为一个艺术家所塑造的任何形象时,眼前单一的历史就可能被任何其他历史渗透。而给人的模糊感觉就是:最新的和最老的艺术形象之间反而显得更为接近。

  “无论如何,展览至少会引导我们不再自然而然把‘图像’现有的地位和泛滥状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接下来,我们只会如实地把‘图像’当成是我们社会上的一套文化工具来看待。我们只会把它看成是一种可以塑造,或者至少是一个容许改变的领域,而营造它的责任为我们所共同背负。” 策展人说道,这也便是展览名称“图像的故事”的由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