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在1969年—1970年股市崩盘期间,市场共蒸发了3000多亿美元。尽管投资者最终在1972年底等来了自己账户上的股票和现金,但这意味着投资者攥着一堆今非昔比的股票错过了市场在1971年、1972年的强势反弹,一头跌入熊市中最为惨淡的1973年。真可谓才上刀山,又下火海。
从1968年底到1970年10月初,华尔街上28家最大的对冲基金的资产下降了七成,总计为7.5亿美元。但索罗斯管理的“双鹰基金”却表现良好。这年冬天,罗杰斯在不断寻找下家的更迭中确认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发展方向——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人,其原因在于对冲基金不仅可以多空同时操作,还可以大量做空。他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吃回头草”,去阿尔霍德·布雷奇罗德合伙公司碰碰运气。他去找索罗斯,为他当初断然拒绝后者的鲁莽而道歉。一开始,索罗斯并不领情,并为自己很没面子地被拒绝而愤愤不平。于是,罗杰斯和索罗斯谈起当前的市场,后者很快发现罗杰斯和他的投资理念有某种程度上的趋同。他太需要这样的助手了,于是索罗斯再次向罗杰斯发出邀请。
索罗斯很快对罗杰斯的勤奋与分析能力刮目相看。还有什么比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小伙子的干劲更令人兴奋呢?提起当年的罗杰斯,索罗斯回忆说:“他一个人干了六个人的活!我从没见过这么精力充沛的家伙!”罗杰斯深深明白,在华尔街,他没有“衔玉而生”的银勺子背景。他唯有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才能“过上好日子”。
罗杰斯讨厌夸夸其谈,尤其反感浪费时间。在周围人眼里,他有些桀骜不驯,和同事之间几乎没有私下往来。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太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海量阅读,特立独行,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查看资料,做笔记,认真思考。
他的专注令索罗斯印象深刻,当佣金制度发生变故,他准备自立门户时,首先想到的合作伙伴就是罗杰斯。
1971年,市场在一些大型券商先后倒闭的混乱中强劲上涨。一家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发债说明书引起了罗杰斯的注意,这家公司表示不能保证供应足够的天然气以支付债券利息。在罗杰斯的印象中,早期美国天然气的开采量极少。20世纪50年代早期,联邦政府制定法律,由政府控制天然气价格,于是天然气以超低的地板价维系了50年代后半叶乃至整个60年代美国人的能源生活。这也是那些石油生产商们宁愿白白烧掉天然气也不愿意拿它来制成产品赚钱的真正原因。无利可图导致自1956年开始,天然气的勘探开采逐年递减。罗杰斯预感当局绝不会允许天然气供应中断的事情发生,一个行将完蛋的行业势必在绝望的谷底惊现拐点。一家生产钻探设备的供应商在年报里证明了天然气行业令人寒心的现状。
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罗杰斯去了一趟被誉为“世界石油之都”的塔尔萨市。他走马灯似的拜访了多家石油公司、钻探设备公司,结论惊人的一致:所有公司都在惨淡经营,难以为继。一家钻探设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无比凄凉、语重心长地提醒他:“小伙子,你还年轻,对我们这个行业还不太了解,这个行业没有前途,没人关注这个行业!我真是怕你吃亏,所以好心提醒你,还是不要投资了!”但是罗杰斯手中还有这样的数据:自1945年以来,美国人的汽油消费量增加了四倍,用电量增加了六倍。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势必导致今后能源的严重短缺和可以预见的价格飞涨。
罗杰斯从众人悲观的目光中看到了一个即将“井喷”的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商务部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得知,美国有相当一部分燃油要靠进口。如果美国的能源安全都寄托于海外的某个油田,能源价格还有什么理由不涨呢?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执行的超级低价,已让美国民众用天然气用上了瘾。美国人的现代生活更不可能让烧煤炉取暖做饭的过去式取代。
“也就是说,政府根本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断供。但问题是,现在国内的天然气开采基本都停止了!”在办公室,他激动地告诉索罗斯自己的研究结果。不久,“双鹰基金”重仓买入了包括石油钻探、油页岩、煤炭、石油等能源类行业的三只潜力股:汤姆·布朗(Tom Brown)、派克钻探和H&P公司,等待着石油天然气行业重放光彩。在和索罗斯商讨建仓这些石油公司的理由时,罗杰斯这样解释,当一个行业都陷入危机,尤其是其中两三家行业巨头破产或濒临危局时,只要某个能令形势突然逆转、改变基本面的“催化剂”存在,这个行业必将出现大反弹。现在他就静候政府和其他外因“催化”手中的石油天然气股票。
两年后,阿以战争的炮火终于点燃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激情。油价蹭蹭上蹿的时节,股市里但凡沾上了边的股票也没闲着,全都鸡犬升天。
(节选自《水晶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