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继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有利于资产价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 04:00  金融时报

  记者 姜欣欣

  本期做客嘉宾: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哈继铭

  近段时期以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造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正在成为各界关注与热议的话题。尽管改革难以一蹴而就,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将加快。日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做客“首席观点”栏目,他认为:从经济规模、国际需求、币值稳定性来衡量,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可能性,中国可从中享受包括国际铸币税、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等诸多好处。哈继铭特别指出:历史经验显示,本币国际化过程中一国资产对于国际的吸引力上升,资产价格受益上扬。

  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可能性

  记者:货币国际化是受市场需求和政府推动双重力量决定的,您能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吗?

  哈继铭:可以。影响一国货币国际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规模。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因此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美国的情况尤其显著,其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世纪初的10%上升至“一战”结束后的20%,带动美元地位于上世纪20年代超过英镑。日本占全球

  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7%上升至1988年的16%,也带动日元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储备货币之一。Chinn and Frankel2005的研究表明,主要货币发行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每上升1%,短期来看会相应地造成该货币在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上升约0.1%,长期则会上升2.2%。

  其二,贸易规模。国际贸易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货币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衡量指标就是进出口量占世界贸易规模的比重。除了贸易总量,在进出口贸易中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和使用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的需求量。按照国际惯例,在发达国家之间,大部分贸易都是以出口方货币计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或者是美元这样的世界货币。

  其三,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程度。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备三个特性:调整性、流动性、可信性。可信性指的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保值,而能够衡量货币可信性的指标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通胀越高,则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损失越大),以及其名义有效汇率波动程度(波动性越大,则持有该货币的风险也越大)。

  其四,金融结构的完善和货币的可兑换性。要取得国际货币地位,一国的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必须开放且高度发展。以日本为例,其政府为提升日元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中,放开欧洲日元市场和建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如降低准入限制,实行永久性租税政策)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为了适应日元国际化的需要,日本政府先后放开了政府短期债券市场和贴现短期国债市场。日本于1986年建成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到1990年,非居民的日元交易量就从192亿美元飞速增加到2150亿美元,占非居民货币交易量的比重也从21.6%上升到43.4%。

  记者: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

  哈继铭:这需要结合我上面介绍的几方面因素来判断。对比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已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10%),这两项均达到世界第三位,超过了德国、英国。中国已成为亚洲区内多数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因此从经济规模角度来看,国际对人民币的需求已存在。此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汇率保持了稳定和强势,使得国内通胀率与汇率波动性在主要国家中都处于低位,增强了人民币的可信性。金融改革也不断深化,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此外,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理应得到提高,包括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和投票权,以拥有更大的规则制定权。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中占比仅有3.66%,远低于经济规模相仿的日本、德国(各占6%),以及经济规模小于中国的法国、英国(各占5%),只略高于荷兰和比利时等小国,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匹配。

  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已初具雏形。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最近表示:“现在人民币在周边一些国家很有信用,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都愿意使用人民币和我们进行贸易结算。”东南亚很多旅游国家的商店已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付款方式。我们注意到,去年底,国务院正式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国际化正是从贸易结算使用日元开始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央行不断推动双边货币互换,截至目前,已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资金可用于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此外,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已在香港设立,自2007年6月开始内地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上述观察,再参考美国、日本等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我们可以断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较大,目前仅刚刚开始。

  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记者:对于当前和未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会起到哪些正面的推动作用呢?

  哈继铭:我认为,至少这可以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可以享受国际铸币税。每一个发行法币的政府都可以不需任何补偿的用纸制货币向自己的居民换取实际经济资源,从中攫取发行货币所产生的特定收益。这部分由货币发行主体垄断性地享受“通货币面价值超出生产成本”的收益,就被定义为铸币税。而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后,货币当局所获得的铸币税收益不仅来自于居民的货币持有额,也包括非居民货币持有部分。货币发行国的通胀越高,这一国际铸币税的收益就越高。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就意味着中国可以从国外储备国获得无息贷款。

  第二,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可提高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甚至利用发行权来影响储备国的金融经济,并提升发行国自身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第三,可以为外贸和对外投资活动提供便利。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就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和便捷,因此,货币国际化也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交往创造方便条件,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都将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

  第四,可以改善贸易条件。IMF的研究曾指出,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某一国际货币,每一单位的该货币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也随之上升,使得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贸易条件得到实质改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