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取消限外令 深圳楼市重回上升通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1日 02:53  经济观察报

  王凯

  “现在可以过户了。”近日,在深圳各区陆续取消“限外令”规定后,来自香港的马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4月27日,取消“限外令”在深圳正式生效。

  自今年3月3日,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他就开始关注深圳楼市政策动向。

  《意见》第十二条规定:港澳台居民在广东省境内买房,执行内地居民同等政策。这意味着广东将取消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港澳台居民只能购买一套房的“限外令”。

  高兴的同时,马先生开始迅速寻找自己中意的房源,并已经和某中介签订了购房意向合同。只等政策一落实,就去登记过户。

  事实上,的确有部分像马先生这样的香港人在内地有置业需求,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也向记者证实,“3月份取消限外政策出台后,很多香港客户跟中原签订了意向合同。”

  4月底,“限外令”解禁正式在深圳落地后,到底会对深圳楼市有什么影响?在此时宣布解禁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救市含义?

  利还是弊?

  一位接近深圳国土局的人士告诉记者:“几个区我都问过了,都已解除限外令了,可以说,港人在深圳置业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一些想在内地置业的香港人现在可以买,但是不会成为购买主力,也不会对现在的市场状况造成质的影响。”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告诉记者。

  根据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统计,受广东省政府“放宽对港澳台居民在广东境内购房的限制”影响,3月深圳市一手房成交宗数巨量上升,全市共卖出一手房8509套,环比增长61%,同比增长146%。

  美联物业市场研究员冯永恒说:“由于市场普遍担心解禁后楼价会重回上升通道,导致3月份全市成交量出现大幅攀升。在地方细则出台后,境外人士的购房需求将真正释放出来,特别是在港人一向比较青睐的后海、罗湖口岸、福田口岸等片区,港人的置业需求应该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国世平看来,取消“限外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成交量上升,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香港楼市的变化,如果香港房子价格趋高,会有很多港人来深圳买房,但是如果香港的房子也在跌,深圳楼市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参照的指标。

  国世平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楼市持续下跌,2007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80%。目前,香港通胀仍高,失业率上涨快,经济情况还不稳定,楼市仍有下跌的迹象。

  据记者了解,最新公布的香港1-3月的失业率升至5.2%,创近三年新高。高盛预期失业率将于明年上半年升至7.5%的高水平。

  另外,国世平认为,深圳和香港最大的区别还在于,香港的土地供给量是可控的,投资者可以看到楼市未来的前景,而深圳不一样,关外有太多的土地供给量,将来地铁通到关外,交通便利后,关内的价格就会下来,香港的投资者也会看到这一点。

  事实上,即使在“限外令”没有取消之前,想在深圳投资买房的港人还是可以曲线进入。

  深圳某投资者告诉记者:“限外主要是在信贷上不予支持,但是资金仍然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进入,对于投资者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我身边很多香港朋友都是这么做的。”

  在他看来,“限外令”解禁不会对深圳楼市造成本质的影响。

  据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估计:“每年,深圳成交的楼盘,港人购买的比例可以占到8%-10%。取消限外令,理论上讲,现有的成交会增加10%以上。”

  取消限外的背后

  有人认为,此时宣布 “限外”解禁,是深圳市政府希望扭转成交下跌的趋势。

  对此,张伟说:“这是没有根据的,深圳只是在按时转达广东省的决定。”

  深圳市国土局数据显示,4月份前20天,深圳新房成交面积约46.5万平方米,成交套数为4619套,日均成交约231套。而3月份全月深圳新房成交面积为69.48万平方米,成交套数为5873套,日均约236套。从数据上看,一季度的旺盛的交易局面目前没有明显的回落迹象。

  在张伟看来,房地产的“限外令”解禁等救市政策的出台还是广东省基于全局的考虑。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告诉记者:“房地产热,可以带动50个产业向上走,你说政府怎么能不救?地产政府的挽救已经让开发商度过了最坏的日子。”

  但是取消“限外令”的结果到底会怎样?显然,未知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近日的猪流感疫情,对楼市的影响,都是难以估计的。”张伟说。

  冯永恒认为,目前的成交增量主要是前期积累的大量自住需求集中释放所致,具有阶段效应,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大幅改善甚至有所恶化的情况下,高成交量势将难以为继,随着自住需求释放告一段落,预计在六七月份,全市商品房成交量会有一个小幅回落,楼价上升的空间亦十分有限。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