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车展自主品牌电动车更具“侵略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 21:0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周开平 广州报道

   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成了电动车的大集合展示,几乎所有车商都推出了他们的电动车和电动车计划,并以此作为本次展览的噱头。据悉,新能源车展创下历史之最,据不完全统计,混合动力车就超过了20款。

   而纯电动车,被车商认为更能向公众证明其在车市的竞争力与将来的发展潜力,展台上拥有一款纯电动车,成为车商最体面的事情之一。

   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在不遗余力地研发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技术,并且都表示其电池技术是“最先进的”。

   经济危机会带来技术革命,电动车或许是这一轮金融风暴催生的一大变革之一。

  电动车成新竞争点

   车商对电动车的重视程度正在加速度上升。上海国际车展举行之前的纽约车展就已经预示了这一风向,媒体报道,全球车商纷纷推出电动车成为纽约车展的最大亮点。而随之举行的上海车展成了这一亮点的延续。

   据本报记者在上海车展采访时获悉,宝马巨大的展台上有MINI E电动车;通用汽车展出其增程式电动车Volt;日产展出了小型电动车Nuvu;丰田带来了最新Hi-CT——一款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概念车;现代展台上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HND-4“Blue-Will”;奔驰也展出了首款锂电池动力概念车BlueZeroE-CELL;三菱带来了刚刚在日内瓦车展亮相的i MiEV SPORT AIR概念车等等。

   面对多款电动车向中国市场蜂拥而来的局面,通用汽车亚太业务负责人雷利表示,不止是上述品牌的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展出的多款电动车展示了强大竞争力,它们的成本较低,而且中国政府和这些中国企业正在电池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忽视它们的竞争,那是愚蠢的。

   事实上,自主品牌的举动远比通用汽车亚太业务负责人雷利的想法更具有“侵略性”。

   比亚迪是本土最受关注的电动车研制车企之一,它们展出了双模电动车和纯电动车e6。比亚迪在国内市场最早推出了双模电动车F3DM,并有望在今年推出纯电动车,这也是较早在中国推出纯电动车的车商之一。

   自主品牌大军进军电动车领域的计划展示了发展电动车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长城汽车在上海车展上推出了电动车欧拉;吉利展出全球鹰EK-2和IG概念车;华晨纯电动概念车、上汽纯电动车、奇瑞瑞麒M1纯电动车、奇瑞瑞虎3纯电动车、海马纯电动轿车Me等都相继在上海车展亮相。

   庞大的电动车大军无疑会让竞争变得惨烈,然而,研发电动车的车商认为,抢占电动车的上市先机,无疑优于在传统能源车上“殊死搏斗”。而事实上,电动车为后起车企们提供了一次巨大的机会。他们普遍认为这是自主品牌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争夺市场的一个机会,因为较之汽油发动机汽车,电动汽车的设计研发较为简单,而且起点相差也没那么玄虚。

   自主品牌之所以不遗余力研发电动车,正是如此。雷利所言,本土电动车的低成本优势,成为本土车商电动车竞争的最大砝码。

   长城纯电动车欧拉的预计售价是6万-7万元,奇瑞瑞麒M1的预计售价也低于10万元,除此之外,本土车商还有更便宜的电动车计划。据了解,辽宁的万得汽车与韩国高尔夫球车厂商CT&TCo今年将合资生产的电动车预计售价只要4万元。然而,通用汽车旗下的Chevrolet Volt油电混合车预计售价为4万美元,价格远远高于本土电动车。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介绍他们展出的电动车时表示,他们认为电动车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代表了大部分自主品牌车企老总们的看法。

  政策助推新能源产业

   这些展出他们的电动车的车企们,正紧锣密鼓地加快他们电动车上市的步伐。

   通用计划于2011年在中国推出Chevrolet Volt;日产小型电动车Nuvu在中国推出的时间表与通用Volt相似,也是2011年推出;宝马也计划明年量产的MINI E电动车。

   而自主品牌的电动车计划比国际品牌更加迫不及待。从车商在上海车展公布的信息看,吉利熊猫电动车最早可能在今年10月上市;比亚迪e6早就决定于今年年底之前上市,北汽集团推出的首款自主品牌纯电动乘用车福田迷迪纯电动轿车也将于年底前下线;而长城欧拉和上汽的一款油电混合车也都确定在明年上市。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表示:“奇瑞的新能源车型将全部于2010年底前实现量产。”

   心急的自主品牌车企为的是抢占国家政策给出的优待。今年2月,国家就已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乘用车给予4000元-25万元不等的补贴,其中纯电动车给予6万元的补贴。

   近期又有消息称,政府可能在今年年底出台一项进一步刺激消费的方案,扩大纯电动车及其他新能源车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