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岚
令全球银行业羡慕不已的中国银行业,再一次以天量信贷增幅证明了它充裕的流动性。这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中国经济的“心”,也为世界的寒夜点亮着希望。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近来的信贷猛增并不足以支持中国经济“触底反弹”。
事实上,尽管一季度如此之高的贷款增速不可能持续已成共识,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全球商业银行普遍惜贷的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贷款意愿高涨,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博鳌论坛上表示,5万亿元并不是一个限制,拉动实体经济要有一个持续较快的发展———我们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问题。因而,对于一季度信贷的惊人增长,或许我们更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深层的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庞大的数字本身。
从贷款投向看,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
其中一个积极的变化是,一季度全国银行业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贷款并没有增加;而农业贷款却超过了平均贷款的增速1.3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未见的现象。
由于大量信贷资金流向基建项目,而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大银行显然具有先天优势。因而,一季度呈现出大型银行在新增贷款中的份额逐步提高的结构特点。据业内人士推算,今年前3个月,工农中建四个大型银行贷款增量总计分别为7667亿元、5540亿元以及9954亿元,占当月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分别为47.4%、51.8%和52.7%,呈逐渐上升趋势。
正因如此,也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未来贷款结构和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等问题的疑虑。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目前19家主要银行5000万元以上客户贷款集中度占比是60%左右。而按市场通常的标准,大客户贷款保持在40%左右对银行来说比较适宜,一旦超过50%,即意味着贷款进入风险区。
如何在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风险,成为当前监管部门、业界及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3月份信贷增长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票据融资的削减表明,信贷增长的结构已有所改善。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票据融资导致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的确存在,但在多数情况下,票据融资有着真实的贸易背景,票据融资的增加主要还是实体经济对短期资金有需求。由于票据融资的利率较低、风险较小,因此银行和客户都愿意采取这种方式。
而站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角度看,当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资金的时候,企业用票据来进行货物的结算,成为一种具有支付功能的“准货币”。因此,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其正面意义大于负面作用。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季度贷款结构中,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且二月比一月锐减3000亿元,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信贷放松时,松的是大中型企业;而信贷收紧时,紧的却是中小企业”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因而如何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占比,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另一个值得市场关注的结构问题是,从贷款对象看,新增贷款中居民户贷款占比大幅下降。在过去3年的第一季度新增贷款中,居民户贷款占比最低的2006年一季度也有13.3%,2008年一季度居民户贷款占比为18%,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只有9.2%。据业内专家分析,这既与今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增速较快有关,也与从2007年底以来居民户贷款增速持续下降有关。
而居民信贷的下降,主要与住房按揭及汽车信贷等中长期消费型贷款增速下降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2008年中长期消费型贷款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而今年一季度这一增速只有12%左右。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在2008年计提了充裕的拨备以应对2009年的“严冬”,而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加权在一起仅有2.04%,因而市场普遍认为,资产质量不会是今年制约银行业的首要问题,息差的下滑才是令人最担忧的。而这一判断,无疑激发了银行业放贷热情,同时亦促使其以行业信贷政策和区域信贷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大了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
此外,就国有大型银行来说,由于中长期贷款相对较多,占用资金的周期较长,开展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则可以化解这一问题。因此,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等可能在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作为一项创新业务,并购贷款亦将担当各行2009年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