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主持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章轲

  特邀嘉宾:

  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兼生态环境组组长、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陈国阶

  四川不仅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生态大省。四川处于川西高原向盆地过渡带,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占有两个大地貌单元的省份。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邵权

  地震后,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承载力变化最为敏感的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主任 孔纪名

  地震加剧了高山峡谷区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的缺乏程度,使震前就很缺乏的建设用地资源在震后变得更为缺乏。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和损失,同时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导致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威胁增大,人居环境适宜性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发生一定变化,影响到灾区重建的空间布局。

  考虑到灾区目前的土地、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等关键因素,震后灾区到底还能生活多少人?种多少田?建多少工厂?日前,CBN记者与有关专家共同进行了探讨。

  四川的生态环境

  主持人:国家和四川省在确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时,首先就提出要充分考虑到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以确保灾后四川生态环境的安全。四川的生态环境为何重要?

  陈国阶:四川不仅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生态大省。四川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处于中国地貌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川西高原向盆地过渡带),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占有两个大地貌单元的省份,也是长江流域主要水资源涵养区、富集区和调控区。

  四川特别是地震区拥有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湿地、高山冻原以及各种农田生态系统等,且每种生态系统又包含多种气候型和土壤型。

  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仅高等植物就达5000种以上,还有大量的大型真菌和种类繁多的苔藓地衣植物,拥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9种;拥有各类资源植物2000多种,是我国经济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藏、羌、彝等民族药用植物500种以上,已知可提供中药源的种类达100种以上,还拥有大量的油脂植物、芳香油植物和饲料植物。

  这一区域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9种,该区域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此外,该区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四川省旅游风光名胜区集中区,也是磷矿、天然气、煤矿、有色金属矿重要产区。更值得指出的是,在龙门山地震带附近并与地震带平行的成(都)—德(阳)—绵(阳)产业带,是四川人口、产业和城镇密集区,也是带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火车头。龙门山地震带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成、德、绵产业带,两者是命运的共同体。

  主持人:发生在去年的大地震,给四川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不是大大降低了?

  刘邵权:大地震除造成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外,也造成了大范围的次生山地灾害。据四川省国土部门截至2008年6月13日的统计,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共发现山地灾害隐患点7990处(包括重大山地灾害隐患点3804处),其中滑坡3640处、崩塌2279处、泥石流639处。规模巨大的崩塌、滑坡还堵塞河流形成34处危害程度不等的堰塞湖,威胁290多个乡镇、1460个村庄(居民点)、人口512045人。

  同时,地震及其伴随的大范围次生山地灾害也对灾区资源环境主要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环境和珍稀动物栖息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地震造成地表物质松动、位移和异质化,特别是破坏农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截至2008年6月13日的统计,在地震重灾区,因崩塌、滑坡及地裂缝而损毁(灭失)农田面积达177581.42亩,合11838.76公顷,损坏的土地面积达823045.09亩,约54869.67公顷。总体而言,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损害。

  资源环境承载力涉及地震灾区的水土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可以肯定地说,地震使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生一定变化,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降低,人居环境恶化。

  承载力变化

  主持人:具体来看,震前震后,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生了哪些改变?

  刘邵权:汶川地震重灾区涉及六个市州30个县市,人口141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1.37万人,城镇人口330.56万人。从总体上看,灾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龙门山前平原区,村镇分布密集,人口密度600~800人/平方公里;盆地低山丘陵区,人口密度400~600人/平方公里。龙门山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区内各类社会从业人员842.4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00.1万人,第二产业185.78万人,第三产业256.59万人。

  从耕地状况来看,灾区耕地资源质量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差异明显。龙门山前平原区,人口密集、耕地肥沃,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0.8~1.2亩;丘陵区,人均耕地1.0~2.5亩。龙门山及西部山区人均耕地1.5~3.0亩,耕地以坡耕地为主,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的一半。

  从产业组成看,灾区绝大部分县市产业属资源型产业,其中水电开发和旅游基本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地震后,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承载力变化最为敏感的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但基本能够支撑震后人口恢复重建的需求,恢复重建以就地安置重建为重点,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

  而从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而言,10个县资源环境不足以支撑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求,需要在恢复重建完成后,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自发地向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大,产业、人口聚集能力强的区域迁移。

  主持人:土地资源应该是评估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孔纪名:震前重灾区人均耕地资源为1.09亩/人,略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01%。汶川地震导致重灾区耕地灭失数量为77581.52亩,占震前耕地数量的1.15%。震后耕地灭失绝对数量较大的县(市)分别是:北川县、汶川县、平武县、青川县、安县、江油市、彭州市、绵竹市等,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从人均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而言(扣除基本农田面积和已有建设用地面积),总体上30个地震重灾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而从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来看,汶川地震导致重灾区适宜建设用地资源(含已有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资源潜力)灭失218233亩,占震前适宜建设用地资源数量的1.92%,对重灾区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加剧了高山峡谷区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的缺乏程度,使震前就很缺乏的建设用地资源在震后变得更为缺乏。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下降幅度大的县主要为汶川、理县、北川、青川。

  水资源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灾区的水资源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表水的改道、阻塞、干枯、水质恶化;地下水的抬升、下降、水质恶化等,并导致部分灾区的饮用水源遭到一定破坏,取水或水处理难度加大。

  整体来看,地震对重灾区的水资源和饮用水源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水资源总量丰沛,水资源有一定的开发潜力,能支撑灾区恢复重建与适度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

  主持人:根据中科院山地所的判断,灾区哪些地方适宜人类居住,哪些地方的人必须要搬走?

  孔纪名:经统计,重灾区共有24个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地处地震断裂带上,其中县政府所在地3个(威州镇、曲山镇、风仪镇),乡镇政府所在地21个,共有镇区人口10.79万人。

  我们将人居环境适宜性程度进行了分级,分别为适宜差区、适宜较差区、中等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

  适宜差区主要是指地震灾害严重、次生山地灾害极易发或易发的地区,人居环境安全度低,资源潜力特别是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非常小,不适宜城镇及大规模人口聚集与工业集中发展区域。该区域原则上不宜布局县城及以上规模的城镇,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布局县城,则必须缩减功能和人口规模,提高灾害设防标准。

  从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处于人居环境适宜差区的县政府所在地为汶川县威州镇、北川县曲山镇,茂县县城风仪镇为人居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处于人居环境适宜性差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有10个,适宜性较差区有5个,处于人居环境中等适宜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有6个。

  我们认为,关于这些县、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恢复重建,除了在断裂带两侧一定范围内(县城和乡镇政府分别为1000米和500米)不宜恢复重建之外,应结合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综合考量。

  人居环境适宜区和人居环境较适宜区面积占整个重灾区的29.09%,人口占78.07%,说明这两个区域人口聚集能力强,应该是重灾区城镇和产业重建的核心区域。特别是成都市的三个市,德阳市的绵竹市、什邡市、旌阳区、罗江县,绵阳市的涪城区、游仙区、安县、江油市,在灾后重建中应进一步强化其大中小城市的产业与人口积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产业链,鼓励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和少消耗、轻污染的产业,适度限制发展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

  北川县、平武县、青川县等10个县在这次地震中,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和水资源变化最大的两个分区,是整个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为敏感的区域,也是地震后人口承载力下降最大的区域。

  我们还进行了土地经济收入的人口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北川县、平武县、青川县、汶川县等10个县中,除汶川县的耕地资源有少量的人口承载潜力外,其余各县的耕地资源都不能承载震后人口实现小康,10个县累计超载29.65万人。其中黑水、小金、理县三个县超载比例最大,分别达到48%、42%、39%。

  主持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灾区目前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

  刘邵权:重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水资源节约利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和优化配置重灾区的水、土资源。否则,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重建区不适宜工业重建,未来应限制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根据人口承载力分析,人居环境适宜性差区域和人居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能支撑灾后人口在重建后经济收入比震前略有提高,以及这些地区民族人口数量较多和民族地域文化差异的需求,灾后重建的人口安置应尽量采取就地、就近安置,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家属在务工地就业安置,中长期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鼓励人口自发迁移。

  陈国阶:重灾区特别是人居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域,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我的看法是,这些地区不一定要工业化,但在这里生活的人,应该享受到现代工业的成果,比如电视、手机、摩托车等等。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保护着当地的生态资源,为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作出了贡献,对这些地区的人,国家和四川省政府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办法,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业化地区人的生活水平相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