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泛长三角总动员:苏浙沪皖共推上海金融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 0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4月27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论坛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对与会的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高层说。

  “我们将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上海这个龙头老大!”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赵克志表示,长三角是上海兴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盟友和战略保障。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称,浙江已将推动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促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及金融服务业建设。 今日焦点2009年4月28日伤城墨西哥墨西哥城正被“猪流感”这个魔鬼的黑色翅膀所笼罩,类似6年前北京因非典而封城的一幕正在当地重演。教改纲要初具雏形 跨国公司逆势增资中国 贷款增速添色 工行首季净利同比增长6% 上实系打造“新上药集团” 世行、IMF开启“代表权改革时代”

  在这次论坛上,央行和沪苏浙政府签署“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合作备忘录”,将积极落实国办“金融30条”,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

  “尽管一季度上海GDP增长指标不尽如人意,但有些指标出现了好转,有些开始出现积极态势。”屠光绍就此表示,上海将进一步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强化金融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率先、示范作用。

  为此,长三角内部应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金融体系,不断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发展的环境。

  屠光绍向本报透露,在即将出台的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施细则中,将对长三角各地共同投资、运营金融基础设施,例如促进银行卡一体化等项目进行细化落实。

  “在完成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方面,我们要更积极地服务长三角的合作发展。”屠光绍说。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主任汪泉也表示,如果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在银团贷款、融资代理等创新业务上加强协作,刺激区域内金融和产业资源流通,长三角经济有望走出低谷。

  “化解金融危机的聚焦点仍在金融领域。”汪泉对本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江苏将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去年以来,24家驻省金融机构已确定向江苏企业意向投放总额达1044.6亿元的专项贷款。今年初,省财政出资50亿组建省级信用再担保公司,成为国内省级再担保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最近,江苏省还组团赴京签订45个央企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2220亿元。

  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建议,通过构建“四项机制”加强长三角金融协调合作,包括信贷投放有效增长机制,金融资源内生集聚机制,金融服务“持续创新机制”,以及金融生态“协同共建机制”。

  陈敏尔则表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不仅看供给总量,还要看配置效率,尤其要看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保障功能。

  他指出,一季度沪苏浙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约占全国人民币新增信贷总量的25%。但广大中小企业仍然诉苦“吃不着(贷款无门)”、“吃不好(贷款不足)”、“吃不起(贷款成本高)”。

  “支持中小企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陈敏尔说,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品体系,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服务保障体系,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度身定制和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陈敏尔表示,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见底,部分中小企业有可能延续困难局面,长三角金融业还应在信息交流、监管配合、应急系统、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强合作。1

  “产业转移带动金融合作趋势也非常明显”。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孙志刚说,近年来浦发银行等长三角银行纷纷落户安徽,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始参股安徽中小金融机构。近期,徽商银行南京分行获批,迈出了安徽金融机构走向长三角的重要一步。

  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行长刘伟建则呼吁,央行等上级部门应规划、扶持合肥“金融专属区”,进一步发挥安徽在泛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的辐射效应。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