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马路
如果你抱着大哭一场、自己感动自己一把的心态去电影院看陆川导演的这部新片《南京!南京!》,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你会失望。《南京!南京!》是一部少见的冷静,甚至是冷酷地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荒诞的国产电影。虽然片中也有个别让人温暖的片刻,但坐在银幕前,你感到的不是热血沸腾,你也很难因为感动或震撼而一把鼻涕接一把泪,你只会觉得一股无形的压抑、窒息的气浪扑面而来,源源不断。所以,要么你身体撑不住退场,可以试着以“不符合自己预期”为理由要求退票;要么你坚持到底,但随即陷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长久以来,很少有一部国产片像《南京!南京!》这样会带给观众诸多思考——关于电影创作本身,也关于电影以外。这部电影可能最易受争议之处在于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屠杀中的日军角色,并以“日军视角”展现了大量日军屠杀中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细节,这些显然超出了国内观众过去几十年的观影经验。虽然用这种“人性视角”来拍摄关于战争的电影在国外非常普通,可真正表现“敌人”人性的国产战争片极为少见,更不用说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国产电影里,直接以“敌人”人性作为整个影片的主视角和叙事主线。这样做的迄今估计只有《南京!南京!》这一部。
《南京!南京!》证明电影创作是如此奇妙,因为这部电影中,众多令人叹服的优点和众多令人惊讶的缺陷令人震惊地对立、并存着,时而交织在一起,最终成为这样一部发人深省而又充满遗憾的电影。其整体制作水准相当精湛,整体美术造型突出,历史质感强烈,特别是影片的摄影堪称是世界级的。影片随处可见才华横溢的镜头调度(唐秘书之死)、魔幻般的移动长镜头(陆剑雄赴死时梦幻般的主观镜头)、震人心魄的连续大特写镜头……单从技术上看,《南京!南京!》绝对达到了好莱坞主流大制作的水准。而且这样一部耗资近亿元的电影,从导演陆川,到摄影指导曹郁,包括美术指导,都是年轻电影人,他们比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更有活力、更生猛,而且他们用作品质量证明了他们的制作能力。所以如果说从《南京!南京!》看到了未来中国电影技术制作层面的崛起和希望,这毫不夸张。
野心!这是《南京!南京》众多缺陷和遗憾的根本来源。或许导演太想拍摄一部超越以往所有战争电影的大师作品,或许导演要呈现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最后从影片本身来看,某些东西达到了,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影片最大的遗憾就是被符号化的人物和断裂的叙事,这是无论多少精彩的战争场面和诗意段落都不能掩盖的。日本人角川是影片重要角色之一,但虽然花了很多篇幅,角川这个角色依然是模糊的,反而拉贝秘书唐先生成了影片最完整、最丰满的角色。组织反抗的陆剑雄开始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他是主角,但影片刚播放到三分之一,他就牺牲了。影片需要很好的理由向观众解释,为什么明星演员扮演的重要角色演出了还不到一半就没了。可影片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解答。其他所有人物要么被符号化,要么被平面化,虽然有些人物特色鲜明,比如妓女小江,或者日本人伊田,因为篇幅有限,很可惜都只能几笔带过。
可能想要传递的信息太多,影片故意弱化故事性,把笔墨更多放在人物内心刻画上,这就让影片充满大量写意、诗意的状态段落,而一些故事的重要信息、情节就已经没有空间来向观众传递了。但因为《南京!南京!》压根儿就没打算成为遵循主流叙事规则的电影,所以影片里看不到传统故事片叙事的起承转合,而是直接通过一个个事件的生硬连接,配合导演引导观众去思考影片所要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战争中屠杀者与被屠杀者的关系。
《南京!南京!》其实可以说是一部以反思战争屠杀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艺伦理片,“南京大屠杀”只是影片要讨论的话题的背景,而不是话题本身。《南京!南京!》并未有意承担向观众全面解释“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来龙去脉的责任,比如影片没有回答国民党为什么从南京撤退,也没有展示日军如何精心策划这场大屠杀,并妄图使其在侵华战争中具有如何重要的战略意义等,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所不能回答的。所以陆川的这部电影只是在“南京大屠杀”这个惨剧中,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回答自己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正因野心,《南京!南京!》给予了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影经验,原来“南京大屠杀”还可以这么拍;同样因为野心,让影片导演风格化过于强烈,导致影片缺乏均衡的整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