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上海听波利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4日 02:25  第一财经日报

  吴丹

    4月19日,大雨滂沱,上海音乐厅却因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的第一次来访而气氛热烈。瘦削矮小的波利尼以黑色燕尾服登台,白发稀疏而透亮,犀利的眼神匆匆扫过座无虚席的观众席,便径直走向琴凳,坐下,疾风骤雨地开始弹琴。

  49年前,那个参加肖邦钢琴大赛时荣获金奖,并被鲁宾斯坦称赞为“比我们所有评委的技术都要好”的俊朗年轻人,如今已是67岁的老人。

  肖邦“缺席”

  半个世纪以来,波利尼在DG发行了勃拉姆斯、肖邦、德彪西、李斯特、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舒伯特等数十张唱片,张张销量名列前茅。2002年,他在自己从艺30周年时发行了13张唱片;2005年9月,备受期待的最新唱片肖邦《夜曲》全集又为他赢得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这些,都将波利尼推向这个时代泰斗级的钢琴大师地位。

  但是,相对于丰厚的唱片财富,现场音乐会却是波利尼吝于呈现的。跟那些一年动辄开150场音乐会的职业钢琴家相比,波利尼每年只弹40场左右。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举办音乐会的数量也正逐渐下降。

  这或许可视为波利尼一贯的姿态。1960年,作为年纪最小的参赛者,18岁的波利尼荣获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但是,就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邀请雪片般向他抛来时,这位万众瞩目的钢琴新秀选择了隐退。“演出一段时间之后,我决定停下来。我找到钢琴家米凯兰杰里,闭关学了一年半。在此之前,我弹了很多年肖邦,希望能更多地接触其他的作曲家,带给听众新的东西,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踏实。”回忆起当年那个懵懂少年的决定,波利尼仍觉得自己的选择是理智的。

  波利尼被称为“肖邦的权威诠释者”,但在上海音乐会上,他却没有选择肖邦,而是挑了一些冷僻偏门的作品。上半场的舒曼《无乐团协奏曲》和《C大调幻想曲》是音乐会上不常出现的作品,下半场的勋伯格、韦伯恩和德彪西的作品,更是鲜在音乐会上演出。

  舒曼《无乐团协奏曲》一出场,就展露出波利尼的大师风范。慢乐章的气息被他那双被戏称为“长了11根指头”的双手控制得悠长贯通。擅长肖邦的波利尼并没有展现细腻的特质,相反,他以粗犷生猛的力度落在琴键上,制造出一场粗鲁而迅速的风暴。

  下半场的现当代作品,波利尼明显更进入状态。坐在观众席中的青年钢琴家孙颖迪发现,钢琴家们在弹完舒曼后一般会迷失方向,但波里尼却能“在下半场把自己调整回来,演奏如此独特的作品,而且完成得比上半场更好。这种调整能力和持续能力很了不起”。

  某种程度上说,波利尼是极其冒险的,这些前卫先锋的曲目很难获得现场效应,既煽动不起观众情绪,也很难保证票房。但音乐会上,波利尼总是持之以恒地演奏现代音乐作品,让人们聆听这个时代的声音。“演奏20世纪的音乐是音乐家的责任。世界音乐的发展并不是说到了马勒和普契尼之后就停止了,而是有更多丰富的东西。作为钢琴家,我要把这个世纪的音乐语言传递出去,让世人知道,马勒之后的作曲家们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波利尼录制过一大批20世纪作曲家作品,包括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韦伯恩、施托克豪森等等。其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路易吉·诺诺因为跟波利尼私交笃深,为他创作了两部极其先锋的作品。

  1996年,波利尼荣获Ernst von Siemens基金的国际音乐大奖,该基金对他的评价是“古典音乐界最具创造力的诠释者,好奇的探险家”、“当代音乐不畏艰难的音乐捍卫者”。

  波利尼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少贡献,“我做的其实很少,正因为没人去做,才显得我很突出。媒体会对视觉艺术做很多推广,却很少关注现代音乐,大众对这类音乐是陌生的。如果唱片公司、媒体、音乐家们能多多推动现代音乐,相信听众们会接受。”

  琴随人走

  2006年,波利尼第一次到中国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引得京沪两地的乐迷倾巢而动。那场音乐会上,波利尼依然没有演奏肖邦。观众们记忆犹新的是大师的五次返场,一次比一次更见功力和激情。今年,这股旋风又在上海重现——波利尼四度返场,弹的都是德彪西、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等技巧艰难的作品。最后一次返场时,全场观众围拢在台前鼓掌,波利尼坐回琴凳上,手指一触键,观众们立刻发狂欢呼起来,是肖邦。久仰的肖邦刺激起满场尖叫,其激情丝毫不亚于一场流行演唱会。

  “我来到亚洲演出的机会并不多,不是我偷懒,而是我习惯于把音乐会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我不喜欢举办太多的音乐会,特别是与大编制的交响乐团合作举办的音乐会,我弹得很少。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波利尼说,他更喜欢录音,在棚内静谧独处的环境中,他能更细致地诠释音乐,与作曲家们靠得更近。

  因为很少开音乐会,波利尼对于音乐会的质量控制可谓审慎而苛刻。很少有钢琴家能像他那样,不厌其烦地把一架巨大的斯坦威钢琴常年带在身边,这次亚洲巡回演出,他就不惜空运钢琴并四处奔波。

  波利尼认为钢琴对音乐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脾性,比如钢琴表面上是木头和钢丝做的,但是每一个部件都磨合了好多年,我的手一触键,发出的声音就像多年相处的朋友一样亲切熟悉。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让我换一架钢琴演奏,我会觉得找不到感觉。但是这具有不确定性。每到一个城市演出,我还是习惯于用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琴。这个大家伙跟着我长途跋涉,很不方便,但是我不想放弃,不仅为了我自己,也为了观众的耳朵着想。”

  平日里,波利尼喜欢去逛博物馆,尤其是到一个陌生城市时,博物馆通常是他必去之地,这个热爱美术和文学的老人,最惬意的假日莫过于在博物馆泡上一天。“我觉得要找到生活中的平衡,如果一个钢琴家能够在演奏中得到满足,能够享受到音乐的乐趣,不管他弹奏多少场音乐会,都是无所谓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