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第一家银行博物馆9年前在沪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23:15  青年报

  第一次让文物述说金融史

  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旧单证……如果不是来过这里,很难想象陆家嘴的写字楼里藏着这么一家内容丰富的银行博物馆。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银行博物馆,从铜钱、银锭到金圆券、钱庄票,从国民牌记账机到钱庄汇票,一件件的展品带着我们穿越百年岁月,回到那些遥远的年代。

  162年来,一代代银行家、投资家在上海奋斗、打拼,一捆捆资金、票据在上海流进又流出。162年的银行风云呼啸而过,留下的是眼前一件件珍贵的样品、照片,还有上海飘散不去的金融气息。金融,已经渗透到了上海的血液里。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诞生,记录下了这个行业的沧桑变迁,让上海的百年金融文化得以传承,也让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回头打量、细细品味。

  本版撰文 记者 金蕴

  ■见证时刻:2000年4月9日

  ■见证人物: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副馆长徐宝明

  ■见证地点:浦东大道9号工商银行7楼

  见证首单

  寻遍旧仓库找到全球孤品机械记帐机

  银行博物馆副馆长徐宝明研究钱币书画已经有20年。以前,收藏是他的爱好,而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职业。在浦东大道9号工商银行7楼的银行博物馆内,徐宝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上海银行博物馆是2000年成立的,不过早在1998年就开始筹备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珍贵的金融文物早已无影无踪。要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宝贝一一找回来,绝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

  “对于银行博物馆来说,哪件藏品是第一件恐怕不好说,因为当时发现了一批文物,因此只能说‘第一批’而没有‘第一件’。”在这第一批藏品中,最“弹眼落睛”的要数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国民”牌机械式记账机。“这种记账机是4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有自动加减功能,类似于现在的Excel。这在当时是功能非常强大的,因此价格不菲,每台价值3000美金。上海总共只有40台这样的机器。几十年用下来,由于没有零件进口,只能靠拆机器来修机器,这样一点一点地消耗就所剩无几了。”

  银行博物馆的筹建人员根据当事人的回忆绘制了草图,按图索骥到一家家年代久远的旧仓库的杂物堆中反复查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终于在虹口的一家银行地下人防仓库里找到了记账机。当博物馆筹建人员抹去记账机上厚厚的尘土,小心翼翼捧出锈迹斑斑的记账机时,不由感慨万千。

  徐宝明告诉记者,“这种记账机美国生产公司的陈列室也没有,目前全世界就此一台。”这意味着银行博物馆的这台记账机已经成为孤品。

  事情还没有结束。听说了这款记账机保存在工商银行后,美国公司专门派人来看这台机器是不是他们的。确认之后,这家美国公司自然想把记账机带回美国,当时提出“价格随便开”,“当然,我们是不会舍得卖给他们的。”徐宝明对记者说。

  记者寻访

  开启破铁箱翻出尘封多年的钱庄存折

  还有一件“罕见之物”是一个钱庄存折。这是一个能拉开收拢的折子,内页皆为空白,记账用毛笔书写,折叠后还可套进一个壳子,是个名副其实的“折子”。这个折子的发掘工作也颇为离奇。1999年5月,工行上海市分行的某家市区支行向博物馆筹建组反映,该行发现了两只封存多年的从未开启的铁箱,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当工作人员打开这两只箱子时,发现了解放前钱庄账簿、图章;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的存折、支票;民国时期的公债、股票等一批颇有价值的金融文物,而这个稀罕的钱庄存折就在其中。

  在博物馆里进行采访确实方便,说到高兴处或是记者有什么不明白的,徐宝明就带着记者现场看展品讲解。徜徉在一件件珍贵的金融文物中,似乎能感觉到那些静静躺着的票据、存折、老照片都在诉说着起起伏伏的百年金融风云和背后悲欢离合的人事变迁。

  记者手记

  他们记录历史我们记录他们

  踏进银行博物馆的时光隧道,可以亲眼目睹浓缩了162年银行沧桑的件件珍品。从钱庄账房先生用毛笔字写的折子,到网上开通银行;从盖满印章的汇票到电子资金汇划系统;从大大小小笨重的账册,到广泛应用的微缩技术……历史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再不回头。

  除了银行博物馆之外,湘财证券办的历道证券博物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老股票陈列室、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博物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那些早年的债券、股票、合约无一不在诉说着金融风云。这些博物馆、陈列室与银行博物馆一起记录下了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所有金融活动。

  当年办起博物馆、现在守着博物馆的那些人们,一定是一群热爱金融行业的人,正是他们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汇聚成了今天这样一份庞大的财富。总觉得博物馆的筹备人员和记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用展品记录历史,而我们则用文字记录他们,为的都是让历史指引我们更好地前行。

  回顾历史

  至开馆前就已抢救文物8000件

  1998年,时任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的姜建清颇有远见地筹建中国第一家银行博物馆。现在看来,这一举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而在当时,要找到失散多年的金融文物谈何容易。

  银行博物馆副馆长徐宝明告诉记者,当时筹备小组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第一是对社会征集。“效果还不错,不少‘老银行’纷纷拿出家里珍藏的宝贝,免费赠送给博物馆。”第二个途径是在银行内部发掘。由于工商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血缘”关系,一件件珍贵的宝贝从老库房的角落里被“挖掘”、“打捞”出来。至银行博物馆开馆之前,已经抢救和征集到各类银行历史文物8000余件。第三条路就是通过拍卖,从拍卖市场上寻找有价值的藏品。

  博物馆的筹备和其他事情不同,筹备人员必须具有对藏品的鉴别能力以防收到赝品。“当时筹备小组的成员是边征集边学习,博物馆建起来了,筹备的成员也都成为收藏方面的专家了。”

  成立8年多的银行博物馆已经进行了一次改扩建。2000年博物馆刚刚成立时还只有北馆,面积大约在800平米左右。2004年改扩建后,面积达到了1500平米。但是博物馆目前的3万件藏品仍然只展出了十分之一,因此,目前博物馆正在酝酿第二次改扩建。

  银行博物馆目前周一到周五对团体开放,每周三下午对散客开放,收取5元的门票。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市民打电话来咨询博物馆开放时间。据徐宝明介绍,目前来银行博物馆参观的散客大多为外地旅游者和收藏爱好者。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