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副市长挂帅下海拓荒创投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23:09  青年报

  “创投领跑者”刘振元作客本报 讲述25年来的创投情结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拉开序幕。那一年,大多数普通人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依然视野局限;然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的领导者们却已经敏锐地将思维与国际市场接轨,感知并铆牢了未来发展的大趋势。25年前的上海,还没有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刘振元却已经开始了对创业投资最初的思考和摸索。暗流涌动了8年后,上海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终于在1992年诞生。

  作为一类极为市场化运作的机构,上海科投却是由上海市政府出资成立的,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投首任董事长刘振元日前作客青年报社,这位创业投资的领跑者对记者讲述了这段敢为天下先的行业拓荒史。

  本版撰文 丁艳芳

  ■见证时刻:1992年12月29日

  ■见证人物: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技投资公司首任董事长刘振元

  ■见证地点: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

  见证首单

  副市长受命上海科投破冰沪上创投

  16年前,尽管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和创业投资行业已经锋芒毕露,但内地的创投行业却刚刚破冰,似乎对应着当时的行业背景,上海第一家创业投资机构也诞生在一个冬日里。

  1992年12月29日,上海展览中心里正在举行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开业仪式,会场没有一只祝贺的花篮,没有一个志喜的镜框字匾,更没有赠送礼物或者庆祝酒席,但到场的人物却是非同寻常。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正在为上海科技投资公司的成立揭牌,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受命担任上海科投的第一任董事长。

  这就是上海第一家探索风险投资机制的公司,那场为时一小时的开业仪式在当时还被多家媒体赞誉,“成立大会一不送礼、二不受赠、三无花篮——科投公司创廉洁办企业新风”。成立大会虽然简朴却很高效,在开业仪式现场,上海科投就与上海国际进出口公司、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签订了项目协议书,共同开展高新技术进出口贸易和光盘产业开发,这就是上海科投的第一批投资项目。

  上海科投的成立不仅宣告了沪上创投业的诞生,半年后它又创造了另一项全国第一:1993年6月,上海科投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这是我国第一家合资创投公司,也是国际创业投资机构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上海太平洋旗下的第一只基金也在当年6月正式成立,规模2000万美元,直至2003年到期清盘后,实现了年均36%的内部收益率,这是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走完了从融资、投资、管理、退出直到清盘这样完整周期的创投基金。

  发展内地创投业,不仅需要引进国际创投资金,内地的创投企业也要走出去。1994年刘振元应邀出席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投资高峰会议,在会上作了专题演讲,这是中国创业投资家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并引发了更多的国际风投资金对内地市场的关注和深入。

  记者寻访

  酝酿八年后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

  创业投资也常被称为风险投资,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行业,这样一家由政府推动的创投公司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投第一任董事长刘振元日前作客青年报,对记者详细讲述了这段由一本经典著作引领出的行业拓荒史。

  由于美国政府的政策扶持、纳斯达克市场的建立以及硅谷的迅猛发展,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同时涌现了不少专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1982年写就了他的经典之作《大趋势》,预言了美国经济正面临的结构调整,未来信息技术将引发社会和经济的巨变,此书在两年时间里风靡全球。

  刘振元清晰地记得,1984年初,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找到了刚担任副市长不久的他,为的就是这本书。半个月后,刘振元也已将这本《大趋势》熟读透彻,身为电子科技专家的他迅速在脑海中形成了两个想法:一、效仿硅谷,筹办高新技术开发区;二、从资金渠道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入创业投资的做法。汪老十分赞同刘振元的想法,并且决心把握住这个新趋势。

  经过刘振元两年多的努力,1986年9月漕河泾开发区开工建设了,漕河泾的示范效应在三年后引发了全国各地建设科技开发区的热潮。但要做成这第二件事却是更不容易,当时正值国门开启之初,计划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懂得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人才,成立创业投资机构的计划知音难觅。为此,还特意在1986年派出两位留学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风险投资,但归国后尚无用武之地,两人最终又在美国从事风投行业。直到现在说起这件事,刘振元的脸上仍流露出遗憾的神情,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在那些年里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创业投资专家的接触。直到1992年底,已经担任副市长近十年的刘振元即将离开市政府时,事情有了转机。

  1992年小平南巡后,当年10月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时的上海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考验,需要壮大那些具有科技优势、高附加值的产业。刘振元筹划了八年的创业投资终于应运而生,上海市政府担当起了创业投资领路人的角色,出资成立了上海科技投资公司。

  搞创业投资光靠政府推动显然不够,还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1993年6月,呼应股份制改革的大潮,刘振元说服交行总行以及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上海分行六家金融机构,再加上宝钢、金山石化、东方明珠三家企业,与上海科投一起共同组建了上海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上海科投与科投股份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但有了金融机构的支持,科投的能量壮大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改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对创业投资的看法。他将创业投资家与银行家的思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拟,银行家向后看,创业投资家向前看。银行家注重公司的过往业绩、已经拥有的资产,以此衡量还款能力;而对创业投资家而言,过往的业绩并不重要,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这种向前看、向后看的差异,也正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症结。

  回顾历史

  上海创投业16年规模扩大100倍

  1971年后,纳斯达克市场的建立、中小科技企业的成功上市使美国的创业投资热潮不断升温;同时,美国旧金山地区的硅谷也成长为世界最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美国学者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就的。

  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自上世纪80年代初派出大批学者到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美国在创业投资方面的发展及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效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这是内地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此后,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针对科技型小企业的风投机构。但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融资渠道不通畅、退出渠道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创业投资最初十年的拓荒期发展缓慢。1998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意见》被列为大会的“一号提案”,创业投资终于迎来了春天。

  刘振元毫不讳言地说,上海科投成立时创投行业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因而走了很多弯路。在公司刚成立的三年里,他做了许多的宣传工作,希望从舆论角度提高社会对创业投资的认知。从目前的情况看,科投在上海联通、复旦网络工程、中科合臣、交大慧谷等项目上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其运作情况还是健康的。

  记者从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了解到,上海市创业投资的资金规模已从1992年最初的3亿元发展到2008年时的304亿元,16年里扩大了100倍,从事创业投资公司总数近300家。在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行各业、知名品牌背后,常有着创投资金的身影,内地数百家公司被孵化并成功上市,巨大的赚钱效应令各类社会资金在2007年后蜂拥进入创投行业。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不论是主要投资于企业创建早期的创业投资(VC)还是企业发展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PE),不少项目的入股价格水涨船高,形成了一定的泡沫。由于少数投资人非理性的行为,使得某些风投项目被质疑为“疯投”。

  记者手记

  市场需完善创投业期盼创业板

  内地创投行业从零起点发展到2007年后,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市场焦点之一,创投市场已是一片春意盎然;但是春寒也料峭,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也捅破了创投市场的泡沫。2008年里,大量的IPO计划被搁置,下半年又出现了个别意志不坚定的跟风资金撤离创投市场的迹象,创投行业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中国国家投资公司在美国风投巨头黑石集团中的30亿美元投资遭遇重大浮亏,就连冯小刚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也不忘拿风险投资说事儿。

  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作为创投重要的退出渠道,海外上市之路再度受阻,内地创投业必须有所突破才能摆脱困境。虽然离开上海科投已经八载,但刘振元谈起创业投资依旧兴致盎然,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敏锐的思维、形象风趣的比喻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内地创投行业的未来,刘振元认为还有不少问题有待完善,例如企业层面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创投资金来源仍然狭窄、配套技术服务不完整等,而退出渠道的完善则是重中之重。已经构想十多年的创业板真正推出后,中小企业就不必舍近求远去香港、美国上市,在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下,会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创业,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同时也将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创投领域。而记者在采访上海市创投行业协会时,也深切体会到了创投行业对于创业板的翘首以盼。

  的确,对于创投资金来说,创业板是一个绝佳的退出渠道,帮助内地创投行业更好地度过目前的这波“春寒”;而对于内地证券市场而言,创业板不仅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完善,更希望能够藉此推动中国本土科技企业的孵化与成长,为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增添一台新的引擎。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