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上海金融市场创新纪实 > 正文
股市行情首次用新闻纸传播
记者在原《新闻报》总编张熙堂家中找到的1990年7月3日《新闻报》第一期报纸上,发现了一个差错——在第3版的“证券市场专辑”左下角第一次刊登了上海股票行情,表格中的第一个股票应该就是股民们熟悉的“小飞乐”,然而报纸印的却是“飞跃音响”四个字。这恐怕也算是一个绝版了。
制图 俞霞
■见证时刻:1990年7月3日
■见证人物: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上海证券报》第一任总编尉文渊,原《新闻报》总编熊永石、张熙堂,采访部主任 贺宛男
■见证地点:中州路80号
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塘沽路上的这个规模不大的学校——海南中学,就是当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黄埔军校”。
如同金融市场建设离不开法律体系的规范,金融市场的信息传播同样也离不开新闻传媒。
早在19年前,尉文渊在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时,就提出了“大众投资必须要有大众传媒”的理念。这一思路通过《新闻报》得以贯彻实施——早于上证所开业半年多,《新闻报》就开辟了“证券市场专辑”、第一次刊登了股票行情和证券新闻以及证券分析文章。一年后,上证所自行创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上海证券报》。
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造就了中国股市上的第一批专业股评,成就了一批人的财富人生。在金融业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金融业也为媒体搭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因为“联姻”,二者实现了共赢发展。
本版图文 记者 沈韬
记者寻访
证券与媒体“情投意合”路边小饭店里“定终身”
在此前“国债期货”的采访过程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与带队采访的本报副总编辑尹学顺饶有兴致地聊起了当年自己的办报经历,兴奋之余,他笑言:中国证券传媒的开山鼻祖在这里!
这一说法,记者从当时在《新闻报》任采访部主任的贺宛男那里听到了比较详细的“注释”:“1990年,调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副处长不久的尉文渊接任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时,提出要创办一张专业证券报。他认为‘大众投资必须要有大众传媒’,‘搞交易所一定要通过报纸来传播信息’,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然而,当时内地对于股票这一西方资本市场的舶来品仍存在思想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在寻求与大报合作无果的情况下,甚至有人向尉文渊推荐在《每周广播电视报》上登载股市行情。于是,在1990年4月前后,尉文渊找到了《新闻报》。
“尉文渊带着当时还是人行金管处证券科科长的张宁,两个人从外滩骑了自行车过来,”贺宛男忆起,在海防路的一家小饭店,尉文渊向当时《新闻报》的总编辑熊永石咨询如何办报。“当时,想拿一个新刊号是很难的,即使是内部准印证也未必能拿下来。”而《新闻报》作为一份专业财经报,从1986年债市开设时就开始刊登国库券的全国各地行情,“杨百万”就是从《新闻报》上获取的国债在异地存在价差的信息而掘到“第一桶金”的,因此,《新闻报》在财经信息的报道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于是熊永石和贺宛男就建议尉文渊,不如在《新闻报》上先开辟一个专栏报道证券新闻和分析文章,同时再筹办专业报。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证券与媒体第一次走在了一起。
见证首单
当年供稿的“真娟小姐”就是现任证监局局长
1990年7月3日,当时暂借在虹口区中州路第一小学内办公的《新闻报》刊发了第一期报纸,其中的第3版就是整版的“金融世界证券市场专辑(第1期)”。
在原《新闻报》总编张熙堂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本发黄的《新闻报》1990年下半年的合订本。在“证券市场专辑”的右下方就是此前尉文渊向记者提及的“真娟小姐”的专栏,当时尉文渊还向记者卖关子:“你知道当年那个‘真娟’小姐是谁吗?她就是现在的上海证监局局长张宁!其实就是取了‘证券’的谐音。”
据贺宛男回忆,“这个版面最初是由北大中文系刚毕业不久的孙健具体负责的,稿件很大部分都是由他自己采写,但是头条我们要求由人行上海分行金管处提供。尉文渊就派张宁给我们供稿,开了个专栏叫‘买什么’,主要推荐买企业债和国库券。”
此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没有开业,《新闻报》报道的证券信息来源是工行静安营业部,“那时的行情都是我们通过电话听他们报价,我们再一个一个手抄下来的。”在这种条件下获取的独家行情资料,让《新闻报》开专辑的第一天就脱销了。“第一期大概2.5万份报纸就卖断了档,买报的人排起了长龙。很多人跑到我们报社来,要花2块钱买我们2毛钱的报纸,都买不到。”
那一年的10月,为顺应市场上出现的要求证券报道应多做一些正面引导的呼声,贺宛男及其同事想到了开办证券培训班。
“没想到培训班也被挤爆了——一期培训班为期一个月,10堂课,学费40元。我们在海南中学借的教室,本来只能容纳50人,后来硬是挤进去了60多人,还有很多人站在走道上听,一直站到了门口。”
提及此事,熊永石也想起了第一堂课是由尉文渊主讲的,之后,培训班的合办方——沪上知名券商申银证券和海通证券的总经理阚治东、汤仁荣都先后充当了讲师,最后一堂课则是由野村株式会社的上海代表讲了海外证券市场的知识。“这是中国股票市场上的第一个培训班,所以被股民称作‘证券黄埔军校’。”
“上证报”题字实为拼凑总编外白渡桥旁卖报
一年后,上证所的运营已走上正轨,尉文渊于是在1991年7月1日自己着手创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随着市场影响的不断扩大,新华社对创办专业证券报也十分支持,1992年尉文渊终于拿到了报纸刊号,正式创刊《上海证券报》。
说起《上海证券报》的报头题字,这中间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趣事,18年后,尉文渊“慷慨”地向记者兜了底:众所周知,当年上证所开业,这“上海证券交易所”7个大字是汪道涵的墨宝。等到《上海证券报》创刊,没有题字,怎么办?尉文渊急中生智,拿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剪下前4个字,然后再遍寻汪道涵签署的文件、题词,搜出一个他写过的“报”字,于是糨糊一涂,就诞生了“上海证券报”5个红色大字!
《上海证券报》正式创刊,尉文渊兼任了第一任总编。与众不同的是,这位总编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审稿,上任第一天就在外白渡桥边、上证所的圆弧形拐角处开始摆摊卖报。一元钱一份报纸,尉文渊卖得是怡然自得、颇有成就感;而这个报摊也因为“尉报头儿”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股民专程到这里买报,甚至把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杜宪的镜头也吸引来了。
记者手记
证券与媒体是天生的双胞胎
在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内地才有了“商品经济”一词,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刚刚萌芽。如何让老百姓了解这些新生的金融事物,培育人才、培养市场,首先就得让这些经济信息能够得到广泛、便捷、快速的传播,而这无疑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新闻报》敏感地抓住了这一市场先机。据张熙堂回忆,继推出“证券市场专辑”两个多月后,《新闻报》又将房地产市场搬上了报纸的“宣讲台”。之后在1992年间,顺应期货市场的诞生,《新闻报》再次开辟“期货市场专栏”。这些专栏的开设,在全国都是首创。
从只有一家媒体报道证券新闻,到2008年全国泛经济类报纸达100多种、以“财经”类命名的省级以上电视频道20多个、专业财经类和有财经频道的网站500多家,近20年来,新闻媒体承担着财经活动的信息传导功能,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媒体的传播,金融业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而金融业也为媒体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二者的合作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共赢发展的平台。这也印证了贺宛男所说的一句话:“证券与媒体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