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上海金融市场创新纪实 > 正文
浦发银行差点叫“东方银行”
1992年7月,当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庄晓天从当时人行主持工作的副行长郭振乾办公室走出来的那一刻,上海金融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上海从此结束了没有本地银行的历史。如今,浦发银行已由一个区域性银行率先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7年后回味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记住浦发,更应当记住一个人——庄晓天。
这位原上海市副市长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也是见证人,他筹建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冲破各种阻力,力主浦发银行上市;在《证券法》颁布前夕,修改银行上市标准的建议得以采纳,为此后大量银行上市铺平了道路。
怀着崇敬和求证的心情,记者辗转多方找到了浦发行第一任董事长庄晓天。在他一手创建的浦发银行总行大楼内,庄晓天充满感情地向记者讲述了浦发银行创建、发展和上市过程中前前后后的内幕往事。
本版撰文 记者 徐宏文
■见证时刻:1993年1月9日
■见证人物: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庄晓天
■见证地点:宁波路50号
见证首单
首家本地银行套用深发展取名模式
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已经两年时间了,但上海市市委市政府的心里总有一个“想法”,就是上海要办一家地方性银行,以此来解决浦东开发开放中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而此时广东和深圳的开发开放已经相继诞生了广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1992年春节前,邓小平同志再度来到上海,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向小平同志提出想办银行的想法,这引起了小平同志的关注。之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找到了庄晓天。庄晓天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参与设计了上海商业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路径,并成为中国商业系统改革的样本,同时他作为上海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兼上海市证改委主任,参与设计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雏形,积累了大量的金融经验。就这样,61岁的庄晓天担当了这一重任,开始了创建之路。
庄晓天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样跟记者说:“接到任务后,我马上去北京找到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工作的副行长郭振乾,最后终于获得了央行的首肯。同意办了,那么取名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当时考虑名称越简单越好,就为新银行取了两个名字:一个叫‘东方银行’,一个叫‘上海银行’。”庄晓天说:“取名‘东方银行’就是想气魄大点,‘上海银行’因为就是上海办的。但央行考虑到是因为浦东开发开放而审批开办的银行这一要点,就套用深圳发展银行的取名模式,定下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个名字。”
1992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等18家单位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了上海第一家区域性、综合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于1992年10月19日在浦东新区注册。1993年1月9日在宁波路50号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为10亿人民币。
在开业的当天,庄晓天还在自己创建的银行里存入了一笔钱,“我的存折现在都还保管得很好。”庄晓天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寻访
遭遇资金瓶颈果断提出去股市融资
提到浦发银行的上市,还要提到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任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正好到香港开会。“当时会议上很多记者问我:‘浦发银行接下去有什么打算?’我说下一步打算让浦发银行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让浦发银行加快发展,壮大步伐。回到上海后不少人责问我:‘你对境外媒体这么说不恰当,现在国家规定银行不能上市,你怎么跟香港记者说浦发下一步想上市呢?’当时我就反问,‘既然企业可以向银行募集资金,可以在股市融资,我们银行也是企业,为什么不能上市募集资金呢?’”坐在中山东一路12号浦发银行总行大楼内,庄晓天这样对记者回忆道。
庄晓天告诉记者,浦发银行1993年成立时是10亿元注册资本,而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各地开分行后定向募集来的20.1亿元很快又不够了。“我以前当副市长时还兼上海市证改委主任,当时就遇到过很多企业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最后,一部分企业都是通过上市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我就想到了让浦发行上市。起初银监会对银行上市还不同意,后来随着发展,银行上市也成了一个大趋势。”
1998年证监会提出一系列搞活股市和提高上市公司素质的举措,其中银行上市搞试点的想法与浦发银行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于是浦发银行立刻提出申请。当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浦发银行在上海市政府和人行等主管部门的积极指导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筹备工作。同年10月12日,央行批准同意浦发银行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增资扩股。
为银行上市路三见总理求修改法规
根据当时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0%”。由于这条规定针对的是一般工商企业的,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到银行的特殊性,而银行都是负债经营的,仅这一条就将所有银行关在了上市的大门之外。庄晓天看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于是想到了是否能提请起草中的《证券法》修改相关条款。
“我们三次找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他反映了银行上市不能按照净资产来做衡量标准。后来,我又向银监会反映,通过银监会向《证券法》起草小组提出,这个时候距离《证券法》颁布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庄晓天现在依旧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急迫心情。
就这样,在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证券法》中,银行上市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从以净资产为要求的条款变化成以资本充足率来衡量。
1999年9月20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浦发银行公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4亿人民币A股股票。11月10日,浦发银行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是人行和证监会正式批准的第一家规范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当时创下了一系列纪录:是证监会批准的一次性发行规模最大的公司,发行额度达4亿人民币;是一次性募集资金数量最大的公司,募集资金40亿元;一级市场申购锁定资金创纪录地锁定在2260亿元。
回忆起当时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时,庄晓天坦诚地跟记者说道:“实际上银行上市是一件好事情,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风险也就越小,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也正说明了这点么。浦发银行上市就是一个创举,是整个行业的突破,是银行上市的里程碑。这段历史我跟你讲了两分钟,但是我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
回顾历史
策划金融控股前瞻性探索机制创新
浦发行的上市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那就是浦发银行上市前对几种不同重组模式的设想。
浦发银行成立之初定位为综合性商业银行,业务上除了从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以外,还经营证券、信托、社保基金等非银行业务。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浦发银行要上市就必须把这些业务分离出去,把商业银行业务剥离出来单独上市。浦发银行上市的操作者们当时提出了上市路径的四种设想:金融控股公司、公司分立、缩股和整体上市。从中可以看出,浦发银行对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探索,要远远早于后来的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尽管为了保证上市成功,浦发银行最终选择了逐步清理非银行业务,走整体上市之路。
而如今,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来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的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破题。但回过头来看,浦发银行在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被时间证明极具前瞻性。
跳出区域限制上市10年增长13倍
在采访中庄晓天告诉记者,浦发银行的创建只用了7个月时间。如果说7个月时间筹建一家银行是非常快的速度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浦发银行的发展则更为迅速。
作为上海市第一家本地银行,庄晓天在任董事长期间想了很多办法来积极促进银行的发展,而这些方法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标准。例如设立75%存贷比,也就是贷款比例不能超过存款比例的75%,现在这已经在各银行通用;对所有的营业部的装修都使用统一的风格和标识,现在这不仅在银行而且在各行各业中都被普遍应用;推行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解决运作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在用人制度上率先实行了招聘制,提出并实施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等。
在庄晓天富有前瞻性的眼光领导下,仅仅在成立三年之后,由于自身的发展不错,加之在长三角地区业务的良好拓展,浦发银行终于得以获批到北京设立分行。这“一小步”标志着浦发银行的“一大步”,从各个商业银行当中首先跳出区域性的圈子,成为全国首个由区域性商业银行演变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分行从北京到广东,再到重庆、山东,浦发银行的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经过十年的发展,浦发银行的总资产已经从上市初的1032亿上升到了13000多亿,不良贷款率从13%下降到了1.23%,税后利润从10.7亿上升到125亿。从一家营业部发展到32家分行、492家营业网点的全国性银行。截至2008年年底,在世界银行1000强中名列第119位,远远超过当初设立的500位之内的目标。
从浦发银行上市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如今不仅银行,保险也加入到了上市公司的行列。截至目前,沪深两市金融类上市公司已经多达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