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4年前最后一家从人行分离的专业银行开设分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22:53  青年报

  人行存单加盖图章属工行

  ■见证时刻:1985年1月1日

  ■见证人物:工行上海分行首任党委书记王爱身

  ■见证地点:中山东一路23号

  1985年元旦宣告成立的工行上海分行,正式将网点前的人民银行原招牌撤下。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图中当时工行虹口区公兴路储蓄所的招牌上看出,“中国工商银行”6个大字下面还残留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

  图片翻拍自《银行老照片》

  起初工行与人行分家时,并未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人行办公大楼搬离,而是与人行同一幢楼办公,共用一个食堂,人员也保持流动。本报记者 施培琦实习生 贺佳颖 摄

  1985年1月1日,来到原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市民发现,自己原有人民银行的存单上都会被加印一个工行的图章。这枚图章,并不仅仅意味着工行上海分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正式成立,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至此被彻底打破,形成了现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在上海得以成型。

  截至2008年年底,工行上海分行总资产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24年间一举揽下了20多项金融创新。作为中国第一大商业银行在上海的一级分支机构,其积极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推动上海金融创新上功不可没,继续在上海银行同业中领跑。

  本版撰文记者钱炯

  见证首单

  不搞揭牌仪式加盖图章转换身份

  1985年1月1日一大早,众多市民像往常一样来到原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各个营业机构办理各项业务。手里拿的都还是人行上海分行的存款凭证,但是每一笔业务结束时,工作人员都会在凭证上加盖一个工行上海分行的印章,从而转换身份,成为工行上海分行的首批顾客。

  加盖图章换凭证的做法就是工行上海分行首任党委书记王爱身提出来的,“当时我们的网点遍布全市城区,客户量很大。如果全部将过去人民银行的凭证作废,一是耽误时间,二是浪费纸张,多投入大量物力,三是换证工作有可能降低服务质量。”就这样,加盖图章的换证方式持续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原有旧凭证全部用完,才正式开始使用新的工行上海分行凭证。

  “我们没有像总行那样举行成立大会,也没有搞揭牌仪式,因为是承担人行之前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因而一切经营都是正常开展,以至于当时很多工作人员和市民对这家新银行的成立都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只有一些细心的市民在营业网点的招牌上看出了不同。原来,1984年年尾,工行上海分行对外挂牌。但是作为一种过渡,当时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网点的旧招牌暂缓撤下。“大概挂了1个月左右,之后大家都习惯和接受了,这才拿下来。”

  记者寻访

  分家但不分楼两银行招牌一起挂

  中山东一路23号在1985年工行上海分行成立以前就是人行上海分行的办公所在。王爱身告诉记者,工行分离出去以后人员有近9000名,而当时人行上海分行人员在100名左右,因此就在2楼的办公区域里划出了几间办公室给人行,楼下的大门口则同时竖起了两家银行的牌子。

  “在工行上海分行成立以前,人行上海分行有近万员工。人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后,仅需要少量的人员。虽然数量少,但是要求很高,必须是业务熟练、管理能力强的骨干或者干部。说实话,当时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留在人民银行的,毕竟工作了很久有感情。最后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100名左右的员工留了下来。”

  当时王爱身担任人行上海分行的行长、党委书记,调职工行后由当时她的副手李祥瑞出任行长。工行上海分行的首任行长则由后来出任人行上海分行行长的毛应梁出任。今年82岁的王爱身当年58岁,她告诉记者:“毛行长比我年轻10岁,工行上海分行作为改革的创新产物也的确需要年轻干部挑大梁。”

  王爱身笑着告诉记者,尽管“分了家”,但还在一幢大楼里办公,人也是那些人,以当时的办公环境来说,不少地方还需要共用,比如吃饭就在一个食堂解决,相处很融洽。“为了充实人行的监管力量,我当时和李祥瑞商量出一个方案,每年由工行上海分行输送20名优秀骨干到人行上海分行工作。这个做法一直保持到我1986年调职离开工行。”

  记者手记

  创新20多项领跑同业培养人才

  工行上海分行的创立,标志着当时人行上海分行在上海“大一统”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对于上海金融业务的拓展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整理了工行上海分行提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第一单”,多达20多项,其中不少都是全国首创。1986年8月30日在上海率先成立首家短期资金市场,改变长期以来的资金“供给制”;率先开办证券买卖业务,为创建证券市场打下扎实基础;1990年率先牵头组建银团贷款,开辟了国内新的融资渠道……此外,还有国内首家电话银行、上海首张借记卡浦江卡、全国首家电子付款系统、首张个人支票等等,每一项都刷新着全国乃至金融市场,对推高上海金融中心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见证第一单”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总能在各个金融机构接触到过去的“工行人”。用王爱身的话说,工行为上海的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回顾历史

  人行上海率先表态支持“分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银行界长期处于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金融业务需求不断增大,对金融机构细分的呼声也不断加强。作为一种机构创新,农行、中国银行等都已先后从人行分设出来。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但是在1984年度内,工行仍与人行是一个领导班子,合署办公,账务虽然分开,资金仍然统一调度。直至1985年1月,工行才正式分离出去。

  王爱身坦言,当时工行分离出来,全国同业内有不同的看法,“之前农行、中行分设过程中,不少地方或多或少在资产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因此这次如此大动作的‘分家’很多人都有点担心。”

  记得在当年的一次全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上,王爱身第一个发言,表态上海地方政府和人行上海分行支持工行上海分行的成立。“我们当时归上海市财办管,政府非常支持,所以在当时的成立筹备过程中,无论资金分配还是人事问题都很顺利,筹备时间仅仅几个月,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工行上海分行正式成立后,致力于支持和服务上海经济建设,向公司银行客户和个人银行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下辖26家支行,400余家网点,拥有13000名员工,2008年全行总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实现利润160亿元,其经营业绩名列工行系统前茅,在上海银行同业保持着领跑者的地位。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