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前内地第一家专业银行第三次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22:51  青年报

  银行业改革第一步始于农行

  ■见证时刻:1979年2月23日

  ■见证地点:中山东一路23号10楼

  ■见证人物:原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原农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周鸿杰、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康年、五角场支行行长陈肇铭

  农行上海分行保存的这个黄色文件袋里,装的就是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签发的农行第三次“重生证”,它的重要性是绝不亚于其他银行的“准生证”的。

  图片由农行上海分行提供 制图 龚滔

  1979年,内地第一家专业银行农业银行的上海分行,就是从中山东一路23号(现中国银行)——当时人民银行的办公地分离出来的。

  本报记者 马骏 实习生 张瑞麒 摄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还处于探索阶段,专业银行便是那个刚刚走出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第三次“重生”的农业银行作为内地第一家专业银行,迈出了银行业改革的第一步。

  伴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专业银行的职能被弱化,各大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国家专业银行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渡。农业银行,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农业银行,借机把工作重点移向了城市经济,并率先四大行开始转型,走上了综合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形成的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格局,便始于那个年代。

  本版撰文 首席记者 薄继东

  见证首单

  为了“支农”第三次获“重生”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以国发(1979)56号文件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4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意见》。此举标志着农业银行的第三次“重生”。

  资料显示,从最早的农村合作银行算起,农业银行于1951年8月诞生,之后被撤销过三次,“重生”过两次。

  农业银行的第三次恢复,可以追溯到时任副总理李先念1978年7月22日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的一次讲话:“加强农业信贷,大力办好农业信贷,这是增加农业资金的另一重要途径。我们考虑恢复农业银行,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运用农业贷款支援农业建设。”

  国发(1979)56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银行,农业银行最初的经营范围被框定在“支农”方面,但是伴随着1984年和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1号文件”的出台,农业银行走出了“支农”的单一业务模式,将触角伸向了城镇,由此奠定了今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根据原农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康年回忆,1979年6月1日农行上海分行正式登报对外宣布成立。

  记者寻访

  龚浩成定名叫“五角场支行”

  吴康年30年前从人民银行被调分到农业银行,并参与了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的筹建工作。吴康年在其邻居——原农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周鸿杰的家中向记者回忆起了往事。

  据他介绍,最初的农业银行全部面向农村,在上海市区仅有一个领导机构。由于需要挤公交车跑郊区,人民银行从农村金融业务处、会计处、办公室和工商信贷处抽调人员时特别注意了挑青年人。

  周鸿杰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农业银行“进城”的故事。农业银行第四次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后,上海最初达成的默契是“人(行)不下乡、农(行)不进城”,两行分工明确;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后,继承为“工(行)不下乡、农(行)不进城”。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海城区的扩大,大批上海郊县原有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市区,“工不下乡、农不进城”的规矩逐渐被打破。周鸿杰介绍说,原人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相当开明,主张打破各家银行自扫门前雪的格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五角场。该地区本是宝山县的五角场镇,后来变成了杨浦区的五角场镇。当时的农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林中杰找到龚浩成,说是想在上海市区设立第一个网点,地址选在五角场。当时农行报材料打算叫“杨浦支行”,龚浩成建议叫“五角场支行”。为什么呢?要是叫“杨浦支行”,好象就只能在杨浦区开展业务;叫“五角场支行”呢,范围就大多了。

  近日,在五角场支行的办公室里,原农行上海分行五角场支行行长陈肇铭向记者回忆了农行成立之初的情况。当时各银行业务按行业条块分割,相互不交叉,农行主要以农科系统为主,在上海的业务活动范围局限在市郊10个县。伴随着靠近市区的10个镇被划进市区,农行五角场支行率先打破了“农不进城”的框架,并对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支持作用。

  记者手记

  改革渐深化打破“条块分割”

  记者通过此次对农业银行的深入采访切身感受到,昔日专业银行的称呼和“工不下乡、农不进城”的城乡分割规定,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是一步一步深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点一点解放的。

  专业银行作为一种过渡性时期的产物,虽然维系的时间较短,但它却是银行体系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如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打破“工不下乡、农不进城”旧观念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银行体系走出条块分割模式年代的进程。

  正如陈肇铭所描绘的那样,在农业银行的推动下,才有了后来“农行进城、工行下乡、建行破墙、中行上岸”的变局,也才有了四大专业银行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演变和转型。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展到今天,曾有过农业银行浓重的一笔。

  从五角场支行“进城”开始,21年来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回过头去看,当初敢为天下先的拓荒者们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银行。

  回顾历史

  “四起三落”尽显农行曲折发展路

  农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四起三落”的变迁。第一次农业银行即农业合作银行,是为适应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1951年8月10日成立的。可一年不到的时间,在“三反”运动后期被人民银行“精简”撤销了。

  第二次农行设立是国务院1955年3月1日批准的。但是,人行和农行两行的并存在当时出现了一些矛盾。1957年4月12日,国务院作出了撤销农行的决定。

  第三次农行设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63年11月9日批准的,正式宣布成立于1963年11月12日。同样是因为与人行的矛盾,1965年11月3日被中央撤销。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从此,农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行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和领导农村信用社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贡献。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随后,农行经历了“一分一脱一剥”的重大改革。1994年4月,农业发展银行正式组建;1996年8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9年7月,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接纳了农行的不良资产;2007年农行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2009年1月16日,作为四大银行最后一家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国有银行改革顺利收官。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始建于1963年12月,1965年底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1979年6月恢复重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