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上海金融市场创新纪实 > 正文
上投打开对外开放第一扇窗
■见证时刻:1981年7月24日
■见证人物: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徐鹏飞
■见证地点:中山东一路33号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1979年开业时的照片现已无处可寻,我们现在只能找到的是1982年11月公司成立一周年庆典时,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右三)等人前来道贺的照片。图片由上海国际集团提供
坐落在中山东一路33号的这幢拥有137年历史的原英国领事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是当时被联合国认定的中国跨国公司级别的企业——上投公司的办公地。
本报记者 沈韬 摄
30多年前,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在上海这座国际性城市破茧而出,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产物,为上海打开了最早、最重要的一扇对外交流窗口。
新生的上投公司以改革开放的姿态创造了一系列“第一”:合作建造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联谊大厦;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笔国际租赁业务,用租赁方式为友谊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引进100辆轿车;开办上海市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3M中国有限公司;参与筹备上海改革开放后最早建设的涉外高级宾馆花园饭店、希尔顿和波特曼;参与开发了上海闵行工业和虹桥商业两大开发区……
上投在金融上的创新是成为上海第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并首次在海外发行债券,揭开了上海金融业发展新的一页。
本版撰文记者吴缵超
余培福
记者寻访
为了引进外资设立对外经济交流窗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上海改革开放的需要,当时中外各方人士纷纷建言,上海应该要开设一个专门从事对外经济交流的窗口。因为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城市,无论在工业改造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十分需要同外资合作,在互利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979年12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筹建上海投资信托公司。
上投第一任总经理徐鹏飞如今已87岁,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往事时仍记忆犹新。他说,因为荣毅仁先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而当时上海也有不少信托公司,为了避免重复、区别对待,决定取名为“上海投资信托公司”。
上投是先开张、后挂牌的,开业资金只有3500万,其中1500万是从原华侨投资公司转过来的,另外2000万是市财政局划拨的。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外滩中山东一路33号,原来的英国领事馆。
经过一年多筹备,1981年7月24日上海投资信托公司正式成立,由刘靖基老先生担任董事长,徐鹏飞任总经理兼副董事长。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在贺词中指出:成立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将会使上海的经济事业更积极地执行开放政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充分发挥上海这个经济基地、港口城市的作用。”
徐鹏飞记忆中上投公司早期业务中最大的项目是建造联谊大厦。改革开放后,外商代表机构和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上海滩,当时上海连普通的办公楼都很少,外商面临租不到办公用房的尴尬。于是上投公司就牵手锦江集团和香港新鸿基公司合作建造联谊大厦,成为上海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
见证首单
首次海外举债保值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上投在金融上的创新是成为了上海第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引进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的扩权试点。同年4月,批准扩大市政府在利用外资方面的管理权限。上投适时申请提出成为金融机构,开办外汇和人民币业务。1983年,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总局先后向上投公司颁发了金融业务许可证和外汇业务许可证,正式批准上投为金融机构。
徐鹏飞说,上海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资金尤其是外汇资金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少企业限于外汇资金不足,技术改造项目无法上马。上投公司想通过中国银行向海外发债的方式筹措资金,但中国银行爱莫能助,于是上投决定自己单独在日本发债。消息传出后,在海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86年1月,上投公司在日本东京通过野村证券公司成功发行了250亿日元的武士债券(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1亿美元),这是上海第一次向国际市场举债。
徐鹏飞回忆说,当时许多人只重视货币利率而不重视汇率,上投公司注意到了汇率可能浮动的因素。因为借的是日元,但项目支付的货币主要是美元,若汇率有了变化就要承担风险。为了以防万一,上投把日元固定利率的债务转换成美元浮动利率的债务,还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外汇交易室,而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后来日元对美元果然大幅度增值,用日元结算的合资企业就受到损失。公司因采取了保值措施,合同均用美元结算才避免了损失,顺利还清了债务。
回顾历史
吸引外商投资先从宣传推介上海做起
利用外资,放在28年前,是一张白纸。在采访徐鹏飞时,记者真切感受到,当年上投起步时的艰难,以及打破条条框框、敢想敢闯的劲头。
为了吸引外资,首先要让外商了解上海的投资环境。因而成立之初的上投公司最主要的工作是推介上海,走出去、请进来,宣传上海的投资环境,编写了《上海投资指南》,和上海科影厂合作拍摄了介绍上海投资环境的影片《欢迎您到上海来》。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了明显效果,后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长篇文章介绍上投的业务特点,其通栏标题就是《你想到上海投资吗?请找SITCO》。
徐鹏飞说,上投起步时有个说法:“公司的处境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矛盾中找出路”。当年创办时既无法规可依,又无先例可循,应该有的规章制度如合资经营规定、合作经营规定等都还没有制定。怎么办?只好采取两个办法:一是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帮忙,在起草闵行开发区管理条例的时候,就得到了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帮助;二是用与外商签订的合同条款代替法规,以解决商务谈判中出现的矛盾。徐鹏飞谈及很多项目都是由中方出土地、外方出资金,分配比例按合同规定,而不是按出资比例。放在现在,这些应急措施都是无法想象的。
在上投成立初期,“人才”也成为发展中的一大障碍。经市府特批,允许上投公司从全市各工厂企业中招聘人才。徐鹏飞说,公司可以算是上海第一家采用这种方法大规模招聘人员的,是对人事制度的一种突破。而且应聘者在报名时不需先经原单位批准,经考试录取后,再由有关部门协调原单位放人。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公司招聘消息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计划招聘130人,结果来了1000多人,最后择优录用了100多人。
正是靠了众多的独创,上投这个对外窗口也慢慢走出了一片天地。国内企业希望通过上投找到对口的外商,而不少外商也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上投“穿针引线”。早期的不少中外合作、合资和其他一些项目,背后往往是上投的功劳。
上投成就许多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壮大。1993年1月,上海投资信托公司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0年4月20日,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信托的母体中脱胎而出,迈向金融投资控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