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易纲将调任国家外管局局长 > 正文
近期货币信贷较快增长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也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发表的看法。
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
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继1月之后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61万亿元。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5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3%;中长期贷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易纲认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投资增速加快,工业生产增长企稳,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
对于当前贷款结构出现的一些变化,易纲分析指出,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弥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不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这些企业以低于贷款利率的成本获得资金。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通过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它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当前国家投资的较快增长。
针对市场关于信贷过快增长的一些担忧,易纲认为,总体而言,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是利大于弊的。“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
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易纲指出,央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继续保持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是引导商业银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信贷均衡投放。
四是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可控和渐进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稳步推进和创新资产证券化。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