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与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李众敏

  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已跃升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对外投资大国。基于宏观层面不断积累的双顺差,以及在微观层面国内企业对“走出去”的努力和尝试,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中国国内的过量储蓄将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国际投资头寸。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理论界和决策层对于“该不该买?买些什么?”的讨论也越来越多,除了这些细节之外,我们认为还应该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定位?政府和企业应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哪些目标?当然,投资的第一要义是“收益第一”,讲求的是短期或长期的投资收益率。

  在这一总体原则下,仍然有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我认为,从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应当有明确的目标与定位。

  第一,致力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实力。和重农或重商时代大不相同,今天的“财富”与“国力”两者之间的涵义相去甚远,守财奴和企业家可能拥有同样的财富,却不能拥有相同的实力,更不可能获得对等的尊重。对于中国而言,总体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只是国际实力提高的基础之一,却远不是全部。国际实力需要依靠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企业集团,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巨型企业。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可以为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获得更为先进的技术,加之政策上的有力扶持,有望在未来10~20年为中国培育一批像丰田、三菱、松下的跨国集团,增加中国的软实力。

  第二,在国际生产梯度中提升中国的地位。经过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与影响力已经显著提高,但客观地说,中国仍然处于国际生产梯度中的下层,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多的时候体现在局部,而不是综合的实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又增加了一个参与全球经济的途径,也增加了提升自身地位的筹码。中国可以面向最不发达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细分市场(小市场),进行以收益和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同时,面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型”投资,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中国在全球生产梯度中的地位。当然,要在国际生产梯度中提升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至少中国应当有鸿鹄之志,为了自身利益而精打细算。

  第三,建立有“宽度”和“深度”的产业体系。随着大飞机等项目的上马,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面覆盖的产业体系,中国的产业体系的宽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所谓“宽度”是指产业的种类、各行各业。但是,中国产业体系的深度却远远不够。所谓“深度”,是一个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整个流程,从深度上看,中国的许多产业仍然停留在生产和销售环节,最多延伸到设计和服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了解国外产业的机会,也给中国企业向研发、设计和服务环节延伸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一些小型的发动机研发机构来向发动机研发领域延伸,这是仅仅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无法实现的,中国几十年吸引外资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部分纠正中国的外部不平衡。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国内在讨论热钱、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问题时,外汇资产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压力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时过境迁,现在又开始讨论通货紧缩了。尽管如此,如果不扩大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双顺差给货币政策和汇率造成的压力仍然会长期存在,虽然它可能暂时消失。外汇资产之所以给国内宏观政策造成如此大的压力,本质上是因为国内过量的储蓄(相对于投资而言)置换成外币储蓄后,由于结算管理上的问题以及对外投资总体规模太低,通过结算等渠道仍然回流到国内,成为了国内的储蓄。如果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后,国内过量的储蓄将会转化为对外投资头寸(国际储蓄),有助于缓解宏观决策上的压力。同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会将一部分国内的生产转移到国外,也会减少中国的出口,因此,可以从资本流动和贸易流动两个途径部分地纠正中国的贸易不平衡。

  第五,打通获得技术和信息的渠道。在中国对外开放之初,曾经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为国内产业发展获得相应的技术,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没有获得预期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越来越把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细分、散布,把一些核心的、技术含量高的环节(比如研发)放在本土,导致核心技术上的溢出效果不是很明显。在理论上,把这种情况称为“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获得技术,产生了“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可以直接到国外的产业集群地设立分支机构,相当于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得技术、了解技术创新方向和产品市场信息的渠道,增加对核心技术、最新技术和信息等知识的获取,主动获得核心技术的溢出。

  第六,在小技术和小市场上有所作为。这么说绝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对中国企业能力的低估,有许多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比如华为、联想等,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一些能源、金融类企业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在海外的投资和经营也初具规模。但是,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以及许多成长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在刚刚走上国际化经营道路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小市场、小技术领域作为起步。这样做既有利于减少出现严重损失的概率,又可以不断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避免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损害。(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副研究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