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多面手加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 10:30  投资者报

  江怡曼

  投资者报(记者江怡曼)“从此驶入3G车世界”。这是上海汽车(600104.SH)为旗下荣威N1概念车打出的新口号。这款车型也将在20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

  除了N1概念车之外,上海汽车还将在车展上全球首发“名爵世界车MG6”。

  据了解,荣威和名爵是上海汽车旗下乘用车领域的两个自主品牌,定位中高端。“我们将进一步树立荣威和名爵的中高端品牌,今年争取实现销售5万辆。”上海汽车总裁陈虹表示。

  自主品牌分水岭

  3月份,国内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从而使一季度国产汽车的销量达到264万辆,同比增长接近6%。至此,中国在季度上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陈虹认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发布对于当前较低迷的消费信心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虽然2009年国际国内的经营环境还存在很多挑战,但新颁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的目标。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要达到40%以上。

  正是借着政策的东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保持了较好的产销势头。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汽车继2008年3月份之后市场份额再次超过30%。包括奇瑞、比亚迪等在内的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都进入了全国销量前十的行列。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次上海车展很可能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领域的分水岭,中国的自主品牌或将凭借价格优势,获得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机会。

  上海汽车显然也不愿意放弃加入这场自主品牌“混战”,并将今年定位于自主品牌“抓住机遇,突破变革的关键年”。

  陈虹认为,上汽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质量、主动服务,继续在树立自主品牌形象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从能源和环保的需求出发,做好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工作。

  数据显示,2008年,上汽自主品牌实现整车销售3.6万辆,同比增长了约120%。其中荣威系列月销量4000辆左右。

  上投证券分析师陈光明认为,未来如果国家在政府采购中向自主品牌有所倾斜,作为中高端自主品牌,荣威应该是比较大的受益者。

  协同效应

  在本次车展上亮相的荣威N1和名爵MG6同为上海汽车旗下强势的英伦风格品牌,如何避免这两大品牌的重叠,一直是上海汽车在品牌营销上要下的功夫。

  自从荣威品牌荣威550“数字化轿车”的形象成功树立之后,上海汽车就已经在激烈竞争的A级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同“数字化一代”的消费者的沟通信心。

  与荣威相比,名爵今年或将迎来更大的转变。在经过了1年之久的艰难的“上南融合”之后,上海汽车似乎有意通过这款汽车来拉开品牌复兴的序幕。渤海证券分析师张立平认为,名爵在上汽的管理下,将逐渐走出困境。

  “公司在与大众、通用的合作过程中,已经培育了较强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公司有能力在整合荣威和名爵上取得成功。”张立平认为,随着公司整合的不断深入,双品牌共存的协同效应将逐渐体现,上汽自主品牌有望逐步走出亏损。

  数据显示,荣威550在市场情况低迷的2008年下半年上市,而上市后销量就飙升到了2000辆以上,今年1月份更是从2000辆一跃升到了3600辆。

  另外名爵自上市以来销量不好。而在上汽入主南汽集团以后,名爵实现了跟荣威统一研发、采购、制造标准、营销,这或许能为名爵销量实现突破制造契机。

  规模化

  上海汽车在推进自主品牌方面的一大要点就是新能源车的研发。1月份,上汽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动力系统公司,投资达20亿元,并且还将在混合动力整车与关键零部件上各投入20亿元,总额约60亿元。

  “我们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力度,力争在3年内将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投放市场。”陈虹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结合世博会商业化示范运行达到一定规模;另外还将实施推动燃料汽车商品化。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现实却是新能源汽车比同排量的传统汽车售价高出20%以上,这也就制约了新能源汽车打开市场。

  “新能源车在当下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如何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这也是国际上生产新能源的汽车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陈虹坦言。

  而在他看来,要降低新能源车的制造成本,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要扩大生产规模,不过初期,还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