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58万亿信贷多在银行打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 10:29  投资者报

  华强

  投资者报(记者华强)今年头三个月,新增贷款分别达到1.62万亿元、1.07万亿元和1.89万亿元,与往年相比,信贷增速惊人。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共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认为,增速惊人但“仍属合理范围”。他表示,判断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主要应看它相对于经济的增长情况。“天量”新增贷款是在经济衰退的特殊时期,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保增长,银行积极配合政府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所形成的。

  一季度4.5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额度,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总和。但在资金“倾盆大雨”的背后,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去年11月以来信贷超高速、超常规的增长,是政策所希望看到的(局面)。”4月11日,也就是央行公布3月份信贷数据的当天,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

  一方面目前的信贷、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都很快,但是另一方面产业却还是普遍感到资金吃紧。天量的信贷缘起于投资拉动,“倾盆大雨”落到实体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身上,可能有些连“毛毛雨”都谈不上。

  信贷怪圈

  中国是投资推动型经济,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但是月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却变化不大。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8.6%,高出2008年第一季度的25.9%不到3个百分点。那么如此多的信贷流向都去了哪里?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经过调研之后给出的答案是“大部分都是在银行里打转转。”他说,“很多企业从银行贷款,甚至没有抵押就给贷款。但有些贷款和票据融资又回流银行,变成了企业长期存款。实际上,这些钱在银行里转,投出去又收回来了。这样一来,数字凑上去了,可是没有投在实际生产和项目上。”

  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道理。贷款飙升,M2飙升,就是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总是赶不上趟。

  能获得贷款的都是大企业,在4.58万亿元的天量贷款面前,一向资金窘迫的中小企业依旧还是苦不堪言。在第五届金融(专家)年会上,浙江省瑞安市代理市长陈建明表示,银行的流动性是非常的强,但是我们的中小企业,我们的一些其他企业特别的吃紧,甚至由于缺资金而倒闭。

  一边是政府投资大项目,一边是中小企业,“在经济预期下行周期里,所有人都知道贷款质量会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说银行的首选是谁?”一位银行业界人士一语道破目前信贷怪圈的根由。

  对实体经济而言,银行信贷好比强心针。但现在的做法,“药力”只是专注了基础设施、大项目,对作为经济细胞的中小企业似乎关注不够。如果把一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个体来看待,一场经济危机无疑让“人”很多部位患病,假如治病只是治心脏、大动脉,而不顾及全身毛细血管、微细胞,那最后可能是“不死也僵”。

  大贷款隐现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银行业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这一过程中,“去政府化”几乎成为银行标榜自身业已“商业化”的标杆。但这一轮贷款大投放的背后,显然是各地方政府不断闪现的身影。据悉,第一季度大部分的信贷是中长期贷款,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交通运输、水利和电力这些政府投资项目。

  在银行眼里,这些大项目都是众人纷抢的香饽饽。但业内人士指出,没有资本金限制的投资项目,对银行而言无异是对方玩的空手道,也就是空手套白狼。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已经商量了一个具体的办法,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

  现行的贷款管理规定是,项目资本金不到位的,银行不得发放贷款。在4万亿投资拉动面前,张平的上述表态,意味着资本金到位不再是后续商业贷款跟上的必要前提。

  公益性质的主要靠政府来投资,半公益性质的政府给予积极支持,经营性的项目则可以吸收社会的投资。

  在4万亿元的构成里,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1500亿元),以及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7700亿元)基本属于公益,这样算下来1.18万亿元的政府出资所剩无几,其余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5万亿元)、节能减排、自主创新(5800亿元)以及灾后重建(1万亿元)恐怕就是银行担大头了。

  业内人士指出,资本金也使用贷款,将令银行未来的潜在风险大增,“一旦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收益,贷款不能及时归还,银行体系将受到重创”。

  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在高涨的信贷、积极的财政面前,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虚拟经济和世界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成思危警示,“不要造成过剩的生产能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