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庆:货币政策过松银行监管须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 10:00  中国经济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吴庆

  当前实施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导致泡沫和滞胀

  中国银行业新增信贷余额在3月份再创“天量”,达到1.89万亿元;一季度总额也创出4.58万亿元的历史纪录。若按第一季度完成全年信贷增量70%的比例计算,全年新增信贷将达到6.5万亿元,与之对应的广义货币(M2)年增长率接近21%。

  但这是保守的估计。在以往存在年度信贷规模限制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多收一些利息,尽可能在年初多放款。下半年额度用完,只好把客户和项目储备起来,留到下一年初,用新获得的额度,集中放款。现在规模控制已经取消,银行放款进度势必平均化。因此今年下半年放款进度必定快于往年。

  即使是21%的广义货币增长率,也比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7%左右”的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如果把“17%左右”理解为“适度宽松”的话,那么当前实际执行的货币政策则过于宽松。扣除经济增长目标8%和物价上涨目标4%,今年的货币超额发放可能会提高到9个百分点。

  充沛的流动性正在推高资产价格。在过去和未来的几个月中,A股指数已经从去年10月的底部上涨了50%,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上升的动力就是来自当前执行的比“适度”还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的出乎市场意料的流动性。与中国股市相比,美国、日本和英国的股市反弹比中国迟了4个多月,幅度也不超过中国股市的一半。如果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太久,滞胀将是必然的结果。

  短期的宏观调控应该尽可能服从于长期的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起源于去年11月,当月取消了信贷规模限制。当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2009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2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

  恢复信贷规模控制能够纠正货币政策的力度。一些银行预计规模控制还会恢复,于是力争在政策转向之前做大规模。因此导致信贷连续“井喷”。工商银行今年一季度已经投放了6500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信贷增长5300亿元。

  而在长期,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和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都在3月底公开表示,两行年度新增贷款规模要分别控制在去年的水平和增长17%左右。

  但是,恢复信贷规模控制是体制上的倒退。况且取消规模控制是去年1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不应该开创朝令夕改的案例。除非万不得已,不应该出此下策。

  从严监管银行,切实控制信贷风险

  转轨时期的宏观调控还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段。信贷“井喷”的制度基础是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因此,在改革不能一蹴而就的前提下,一个次优选择是加强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这既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又可以把长期制度建设与短期宏观调控统一起来。

  可以看到银监会已经有所行动。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刘明康主席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防止不审慎行为,坚守风险管理底线。

  金融危机可能会让国有银行改革失去有利条件,但改革的目标不应该改变。商业银行内部来之不易的信贷文化应该得到保护,不负责任的“窗口”指导应该受到约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