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刺激的效率和能力都首屈一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 05:34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特约专栏作者 Joachim Faber 博士

  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 首席执行官

  在中国话里,“危机”包含两种涵义: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持续18个月,我们看到源于房地产及金融行业的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的冲击,并导致全球经济的下滑及失业率的上升,全球已经陷入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经济环境。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资产管理行业自然难免遭遇各方压力,例如资产价值下跌、盈利空间缩小、投资人大举赎回等。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报告”以及麦肯锡的研究分析,若2007年整个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00的话,那么2008年整体规模缩水15%至85,而2009年的预估值则是70,较2007年的水平下降30%。不过,跌幅更大的还在后面。假设2007年的行业利润水平为100,那么2008年该数值已经跌至63,如果再不行动,那么2009年的行业预估利润水平则可能惨跌至37,较2007年削减了约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的风险偏好开始改变。根据Strategic Insight统计,在整个2008年,美国及欧洲市场的共同基金各自“失血”620亿美元和617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仅去年第四季度,就分别有1480亿美元和1950亿美元的资金从美国及欧洲的共同基金中流出。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的流动性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转移至货币市场。2008年有604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流入美国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也在去年吸引了1310亿美元资金。

   就是在这样充满挑战的经济及行业环境中,我们依然保留着弥足珍贵的自信和骄傲。事实上,在整个行业饱受危机摧残的2008年度,德盛安联资产管理不仅保持了稳健的盈利,还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主动型资产管理公司(即不包括指数基金)。

   每每来到亚洲,就会被问到对新兴市场基金业的看法。其实,亚太区市场虽也未能在此轮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对于德盛安联资产管理来说,该地区的资产管理业务潜力无限,特别是中国市场。中国基金业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几乎都未遇到任何阻碍,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国的投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基金是个透明且具有很好流动性的投资工具。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新兴市场的基金业普遍流行一种IPO文化:大家都热衷于发行新基金。我最近刚从韩国考察回来,那里的基金总数居然有上万只,而且规模都不大,这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根本无法做出选择,很多基金经理也难以确保盈利。从基金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当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这样的思路应该调整,新兴市场应该逐步淡化这种基金业IPO文化。

   至于德胜安联资产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则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说。

   短期来看,我们希望继续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国泰君安一道,让我们的合资公司发展得更加成功,可以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合资公司达到业内领先的位置,为客户打造一个长期可信赖的服务平台。长期来看,我们当然也希望在中国开展更多业务,不过眼下最迫切的还是把我们的合资公司以及保险业务发展得更加成功,短期内还没有更多的业务发展规划,但我们也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时刻准备着抓住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过去3个月中,我们一直在加大对大中华市场的投资,因为我们相信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的有效性。从全球来看,中国实施经济刺激的效率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我们也相信,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的规模足以拉动经济。

  (理财周报记者王小静 采访/整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