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学宾
60年中国的贸易体制之变,其实跟中国整个的经济体制、甚至跟中国的政治体制变迁密切相关。大致经历过5个阶段。
建国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存在着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社会主义阵营的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阵营的世界市场。中国参与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分工体系,主要与东欧社会主义成员进行贸易往来。
文革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简单说就是闭关锁国。我们既拒绝了社会主义市场,又没有融入到资本主义市场。
改革开放至邓小平南巡讲话阶段。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对外贸易体制向市场经济对外贸易体制的转型和过度。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真正发展实际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1984年开始的。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推进进出口贸易,但主体上是“奖出限入”的,出口创汇是我们对外贸易的主旋律。为此中国在汇率体制上采取了双重汇率——贸易汇率和银行汇率。两种汇率相差近一倍,通过政策上强制贬值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在外贸管理体制下,基本是由国有的贸易公司(如:中国进出口总公司、五矿等)来主导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而国内大部分企业是没有贸易经营权的。这期间中国在西方世界眼里是改革的探索者,所以“奖出限入”的政策没有遭遇到国际压力,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西方国家主动提出让中国“复关”(关贸总协定),只是由于当时国内的一些分歧将这件事情搁置了。
邓小平南巡讲话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阶段。这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阶段。1994年我们正式通过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对外贸易法》。放开了外贸的自主经营权,自然人和法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不再是由国家和政府控制的行业。这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这期间贸易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除了国内《对外贸易法》出台外,外部的环境的变化也是一大助力。1989年以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战后以来第一次形成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必须要融入到世界市场当中,所以中国在此阶段正式提出了“复关”的申请,由“复关”到之后的“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反映了中国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的期望。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逐步成熟,中国贸易的发展速度非常快。1994年开始,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稳步增长,1994年为40%,2000年的贸易依存度接近45%。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大市场的过程。
浓妆重彩的世贸时代。这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为了适应“入世”的要求,中国的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国内的整个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贸易体制方面经历了完全市场化的进程,2005年开始,贸易从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同时外资企业的贸易经营权同中资企业的贸易经营权也一视同仁,这同世贸组织要求的贸易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中国在接受世贸组织规则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制定规则,所以说我们全球贸易体制中的地位在上升。与此伴随的是整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如果在此之前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单方面影响的话,那么现在看到的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