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一君、王永强
要公益性,更要积极性
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编者按/
自本报年初改版以来,众多读者对COVER提出了中肯的见解。自本期起,本版将不定期选登,以飨读者。本期为1803期《医改新方》的后续报道。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的日程表比以前更显繁忙。央视、凤凰网等媒体的采访,外地的讲座邀请,李玲多少有些应接不暇。
对于新医改方案与此前自己的医改主张有诸多相同之处,李玲表示,这并非自己有什么先见之明,完全是政府总揽大局的运筹之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更好体现公共化
《中国经营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认为,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新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你怎么看?
李玲:均等化、公平性,的确是新医改方案非常大的亮点。此外,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是很大的创新,这是让每一个公民健康的制度,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益。我们的公共政策很少是均等的,但新医改方案规定每个人15元,保护老百姓的健康。可以这么说,此次医改是双管齐下:既做到有病能看,也做到有钱可付。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均等化就是全民医保的概念。因为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是两个体系,保障体系更多是筹资体系。我国医保体系2001年才开始建立,我一直呼吁医保体系和公立医院体系的合作,二者不能成为利益的博弈者。保险和医疗机构博弈在国外已经一二百年了。目前在国外,保险机构大都和人头绑在一起,某个人就包给某个机构,但我们可能比较难,因为这需要建立在特别完善的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但我们也有让外国非常羡慕的好条件。因为我们的保障体系和医疗机构都是政府办的,只要二者有一个合适的合约,就很容易协调。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重复西方的老路,得跨越一些国外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营报》:新医改方案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理念,那么,未来医改的主流方向是市场化还是公共化?作为提供主要医疗覆盖体系的承接方,未来3年重点建设的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2.9万多个乡镇卫生院,8500亿元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否足够?
李玲:当然是公共化,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体现公共化。8500亿元是增量投入,其中有2/3补需方;我不能说这个数字怎么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让医院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
《中国经营报》:新医改方案中,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统筹,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同时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此种设计与你此前倡导的健康管理(HOMs)机制有哪些相通及不同之处?这种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医院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的转换?
李玲:新医改方案和我之前倡导的健康管理机制不太一样,这次医改是双管齐下。可以这么说,这次医改就是要把目前充当利润中心的医院变成成本中心。
我一直倡导要有一个“国民健康委员会”,协调关乎国民健康的保障、医疗、公共卫生和药物四个环节的利益,让这四个环节通力合作,不像现在这样是拉锯战的方式。医院要真正回归公益性,院长的权力要理顺。国外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是同一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受的是相同的价值观的影响。公立医院最大的财富是人,是医护人员,管好人是一个院长最应该做的工作。而我国的情形刚好相反,我们的院长没有人事权,反倒有财务权,而且这个财务权还没有监督,院长们于是都忙着建设去了。
但医院回归公益性很重要的保证是医护人员待遇的提高,我认为8500亿元里面最应该先投入的就是医护人员的待遇问题,这个待遇不仅仅包括薪水,还要有住房、教育等,这也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方式。医生现在最痛苦的恐怕不是缺钱,而是行医环境,患者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总觉得是在赚自己的钱,没办法。
《中国经营报》:我们一直认为,医改中,除了患者的权益要得到切实保障外,医院、医生作为强势中心枢纽的利益要得到基本保障,则医改未来才能更容易走向成功。但该次医改方案在这些方面似乎没有较多准备,这是否会极大影响未来医改的成功系数?
李玲:我们说8500亿元投入里面有2/3是补需方,但需方的钱怎么用?还需要保障体系和公立医院合作。我认为政府应该奖励成本低的医院,在考核一个医院时更多的从其成本控制的环节考核,否则,医院只要是赢利中心,就会不停地和社会保障体系博弈。
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国民健康体系应该是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四个系统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应对各方的挑战。各方面利益冲突,如何携起手来,是影响医改效果的重要环节。我觉得政府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统筹部门,可叫它“医改推行办”,负责协调各方利益冲突,把医改方案逐步推行下去。
除了协调各方利益外,“医改推行办”还可以行使另外一项特别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控制总成本。目前老百姓觉得看病自己支付的比例大概是45%,如果没有一个机构控制总成本,即便是老百姓支付的比例少了,但总量高了,还是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新医改在积极性方面关注不够
《中国经营报》:在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构建上,如同乡村邮路、小学、公务员等一样面临着难下乡、难坚持等人才和利益的缺口问题,新医改方案对此是否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李玲:新医改方案对此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我觉得我国的医护人员并不是有很大的缺口。相反,从数据上看,我国的医护人员的数量甚至在饱和线上。我国每1000人平均有1.5个医生,而人均GDP比我们高得多的新加坡每1000人才有1.4个医生。
我们医护人员看似缺口很大的原因是人才的培养体系有问题。过去我们致力于培养专科医生,这些专科医生只能在大医院工作,新医改方案要求以后多培养全科医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优化我们的医护人员结构。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北京市目前推进的医疗共同体、江苏等省推行的网上医疗器械招标方案等具体试点,都遇到了不同困境。对此格局,新医改方案的施行,前面有哪几座重要的大山需要移除?
李玲:我认为医疗共同体是非常了不起的尝试,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都是单个的医院在做,医疗体系的完善单个医院做不了,得是系统的联动。
医改成功最大的困难大家都知道,是各个部门的利益难以协调,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并进,利益得以整合甚至兼容,医改方案才能有效推进。
我认为医改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把握两个环节:公益性和积极性。所谓公益性就是不能让医院继续成为利润中心,要成为一个非盈利机构。这一点新医改方案表达得很清楚。所谓积极性,就是要调动医疗机构和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很遗憾,新医改方案在积极性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多。我国有600万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的是,他们干的全是良心活,如果不把他们养好,他们就会在具体工作中想法设法提高费用,不管多么严格的制度都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