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8日 01:07  21世纪经济报道

  殷剑峰(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近期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并越过了50点的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分界线,这表明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中国经济有望第一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PMI指数仅仅是众多经济指标中的一个,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指标来判断经济走势。此外,如同许多指数一样,PMI指数本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主要有:第一,调查企业范围狭窄,仅包括727家企业;第二,企业类型以大中型为主,不包括中小企业;第三,时间序列过短,从2005年7月开始正式公布,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

   非农产业就业与

   经济周期的正相关

   要判断当前经济在此轮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过去两轮经济周期的特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经历了两轮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轮自1981年至1990年,经济周期的上行段(GDP增速不断加快的时期)持续了四年,GDP增速从1985年开始出现趋势性的下降,即经济周期下行段是六年。第二轮周期自1991年至2000年止,上行段维持了四到五年,从1996年开始GDP增速持续下降,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加重了经济周期下行的压力。

   过去两轮经济周期在周期长度、上行和下行时间段的一致性并非巧合,而是有着非常自然的规律。在经济学中,描述经济周期规律的一个理论称作“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曲线刻画了就业率和物价水平、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同步运行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我们发现,如果以非农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来表示就业率,则这种关系依然存在。

   事实上,这样的关系是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当中的自然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候,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农村、农业的就业向城市、工业转移加快,非农就业占比加速上升,这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增长率加快,经济处于周期的上行段;反之,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放慢的时候,所有指标逆转,经济进入周期的下行阶段。换言之,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周期,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除了投资这样的需求因素外,关键在于非农产业的就业。甚至可以说,就业是第一位的!

   影响本轮经济周期的内外因素

   这一轮始自2001年的周期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周期的上行段被拉得很长。GDP增速从2001年到2007年一直维持不断上升的态势,上行段达到了七年。只是从2008年开始,受宏观调控、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GDP增速才逐渐下降。为了分析未来经济的走势,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轮经济周期的上行段会如此之长呢?

   本轮经济周期上行段如此之长,就国内因素而言,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推动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1年的15%左右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30%;更重要的是,这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就业,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在自1999年持续下滑到2001年之后,逐渐上升,于2004年恢复到1999年的水平;

   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体制改革后形成了持续的住房产业和住房市场的繁荣,这同样推动了投资和就业的增长。可以看到,在2001至2007年间,房地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5%左右,而通过房地产投资间接的拉动,又促进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投资以及就业;

   第三,2005年7月的汇率体制改革。由于多种原因,这次汇率改革促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乃至膨胀,境外游资的流入以及境内资金对汇率升值后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共同推动形成了当时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并改变了2005年本来已经下行的许多经济指标,例如房地产销售情况、房地产价格、外汇占款增速等,从而拉长了经济周期的上行段。

   造成本轮周期上行段如此之长的国际因素就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由此推动的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泡沫的形成。在2000年后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下泻之后,美联储实行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对金融监管的放松又造就了过度宽松的信用环境。这些因素造成美国住房市场和居民借贷消费的过度繁荣,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下降直至0,杠杆率(负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则由2000年的100%飙升到2006年、2007年的150%左右。由于美国经济和美元在全球经济、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美国的泡沫传递形成了全球的经济泡沫,而这又从资金面(流入中国的资金)和需求面(对中国出口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周期的上行。

   从前述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看,以上各方面因素推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特别是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非农就业比重每年都提高2个百分点——这与上轮经济周期中的高涨时期、即1993年、1994年和1995年一模一样。然而,从2007年开始,尽管投资、物价等指标还处于高位,但非农就业比重已经开始下降,而基于物价和投资的宏观紧缩政策依然在持续。

   扩大就业,保持增长

   未来这些拉长本轮周期上行段的因素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首先,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居民部门提高储蓄率、降低过高的杠杆率,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果不能改善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那就只能产生短期的效应。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和欧洲可能更加严重的衰退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巨大影响,这又将影响到千千万万进城的农民工的就业;

   其次,中国这一轮以汽车、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告一段落,未来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效率;再次,中国这一轮城市化进程和住房市场近10年的繁荣已经告一段落,事实上,如果不是2005年汇率改革,住房市场的销售和价格已经开始调整了;

   最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开始削弱,尽管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的前景不容置疑,但是,短期内国际货币市场可能会出现动荡。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未来需要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势,在保持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同时,更需要采取能够扩大就业的有效措施。无论是对于经济增长,还是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就业都始终是第一位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