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龙永图:亚洲将率先走出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04:33  第一财经日报

  王羚

  早春。在北京CBD中心24层的办公室里,身穿蓝色休闲毛衫的龙永图神态平和,目光从容。

  危机使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声音来帮助自己判断形势。龙永图倾六年之心力打造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在做这样一件事:聚集亚洲乃至全球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精英到中国南海边的博鳌小镇,使观点碰撞,信息交流,使共识在这里形成。

  亚洲将率先走出危机

  CBN: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继下调了亚洲经济体的GDP预测。有观点认为,亚洲经济体因为更依赖外需,所以会比欧美更晚走出危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龙永图: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不是更晚走出,相反中国和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可能首先走出危机。

  实际上中国并没有进入衰退,只是增长率放缓了一些,下行的压力大一些。

  我反对过分渲染外需的减少。外需减少是事实,但不等于外需不存在了,只要调配得好,寻找商机,出口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我们一月份整个出口下降了17.5%,但是服装出口增长了5.7%,鞋类增长10%,箱包增长11.5%,国外对这些的需求还是存在的,而且还在增加,就看你有没有实力争得商机。比如中国,要应对危机,除了想办法扩大内需外,还要继续开拓东南亚和非洲等新的市场。我认为,金融危机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是个机会。人们钱包里的钱少了,倒更愿意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货。

  让世界听到亚洲要求改革的声音

  CBN:在全球经济经历寒冬的背景下,2009年亚洲国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龙永图:最大的挑战就是保持国家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这次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大的创伤,不像1997年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毁灭性的打击。

  虽没有大的伤害,但并不意味着保持经济稳定就没有压力。首先一个很大的压力是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第二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外需在减少,在减少的过程中不使其伤害太多的企业,否则会造成太多的失业。这是亚洲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始终要把就业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们讲保八,其实就是保就业保民生。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增长速度,就业是谈不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赞成产业结构过快调整,因为可能造成硬着陆,造成一部分企业的倒闭,产生太多的失业。必须注意优先次序的选择。保证就业是民生之本。

  CBN:这次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家提出要重建世界金融体系,亚洲在这样的重建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龙永图:这次金融危机开始改变全球金融力量的对比。亚洲很多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经济体和金融比较稳健的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分量在增加,西方国家对亚洲在金融上的依赖程度在增加,这对于建立东西方更加平衡的金融关系是个好的机会。

  过去我参加很多的会议,很清楚地认识到,用祈求和呼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金融的实力达到能够建立平等关系时,才能顺其自然地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下,亚洲的合作显得更加必要。在这次博鳌论坛上,我们希望让全球的金融体系听到亚洲要求改革的声音。

  危机推动亚洲一体化进程

  CBN:根据IMF预计,亚洲地区GDP今年的平均增幅在2.7%,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将为5.5%。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是此次博鳌亚洲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新兴经济体将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龙永图:新兴市场代表世界经济的未来,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成长,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保八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将达到50%,也就是说全球经济50%的增长将由中国来拉动。应该说新兴经济体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CBN:您一直致力于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您认为当前的危机会阻碍还是推动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龙永图:会推动。危机当前,加快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动力就更大。最近中日韩和东盟搞了一个特别财长会议,要建立规模更大的外汇储备基金,加深区域经济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合作。

  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对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个机会。在巨大压力下,大家合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压力之下才能丢掉各自的一些私利,以及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当中的一些矛盾。CBN摄影记者/杜英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