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并非“香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1日 00:34  经济观察报

  孟晖

  可以不叫做“香道”吧?一听到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起的是一间和式禅室的内景,师傅带着徒弟,一脸严肃地完成焚香的每道程序。品香之风俨然在悄然复兴,却是借用别人家的“香道”旗号,看来国人真的常常做事不用脑子。

  这个旗号让人不赞成,不仅仅因为它是来自日本文化传统的概念,还因为其中所隐含的气质与精神。日本人干什么都认真,焚香的风气传到了他们那里,也被搞得一丝不苟。中国古人可从来没把焚香当做一件需要正襟危坐的事儿,更没把袅袅炉烟抽离于日常生活的节奏,架空成一项凝神屏气的修行。“席帘纸阁护香浓,说有谈空爱烛红”(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邹登龙《幽事》)、“锦帐添香睡,金炉换夕薰”(毛文锡《赞浦子》),在小香炉中?香一缕,然后该侃山就侃山,该读书就读书,该睡觉就睡觉。“炷香斜袅烟轻”,一如庭花池影,不过是为了怡情人生而闲笔挥洒出的意境。

  这里不是在闹民族主义的意气。以中国传统的态度,焚香本应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常项,人的一喜一嗔都应在幽袅的薰芬中舒卷,这样的态度下所产生的经验,可远非“香道”的狭隘所能界定。既然焚香是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不是财富与地位的炫耀,那么,重要的便不是用料的奢侈,而是烟息的气质。

  据陶谷《清异录》记载,早在五代的时候,就有一位法号“知足”的有道高僧反对上层社会焚熏奢侈香料的作风,于是“但摘窗前柏子焚?”。也许正是此举开创了一代风气,到了宋代,炉焚柏子,成了佛寺禅房与士大夫书斋当中流行的小景,苏东坡就曾经秋夜独酌,“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另外,趁桂花才开放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进行一个月的“窨香”程序,便得到了宋代文人所青睐的又一款时兴香品。焚香之时,把一朵朵窨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随着炭火悄熏,桂花一边吐香一边慢慢打开,待到花朵完全开放,也就是其花香散尽之时。

  在今日,“香道”让人沉吟踌躇,是因为焚?沉香、檀香等贵重香料,未必有利于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相反,宋代士大夫从大自然中选取最朴素的材料,巧制出种种足以怡悦人心的香品,倒是更有意义的经验。从树上摘下柏树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就制成了东坡居士曾经焚过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壳、梨滓、甘蔗滓四样废弃渣料合在一起,却可以诞生清新的“小四合”香丸;捣烂橘叶,与旧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当中,在火上长时间热蒸,然后把熏入橘叶气息的竹片当做香料,在香炉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时晓行山径,所谓草木真天香”。如果对传统真的怀有深情,那么不妨尝试恢复这一样样朴素而又易制的宋人香品,让中国人的书房里重新回旋起十二世纪的天香清气。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