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信贷助力保增长重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7:17  中国报道

  郭田勇

  引言:在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气氛浓厚,财政最终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扩张信贷或许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扩大消费尤为重要。而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打破“现金为王、持币过冬”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保增长的政策“着力点”。受国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困难的局面。在落实经济刺激方案的过程中,在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气氛浓厚,财政最终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只是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无法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资金的情况下,扩张信贷或许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银行业将成为提供资金的主要来源和维持中国经济稳定的“主力军”。那么,信贷资金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呢?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虽然有必要通过信贷资金的支持避免出口出现大面积大下滑,却和改变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初衷相违背。而如果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大规模的投资,虽是短期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无法对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同时投资往往也只能拉动上游产业而无法对整个产业链提供拉动。因此,消费信贷无疑是可以将信贷扩张和启动消费结合起来、成为实现“保增长”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尚处于温饱型、实用型阶段,由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如果缺乏信贷的支持,居民消费只能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造成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而扩大消费信贷无疑是扩大有效需求,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消费信贷,使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不仅可以调节消费品供求总量,而且可以调节供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提高了,反过来就会促进生产的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拓展还将促进了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和银行经营空间的拓展。

  潜力与制约因素并存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发展,客观上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快速发展,以住房、汽车等领域为代表的消费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信贷余额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迅速提高,消费贷款已成为贷款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事物,消费信贷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健全,与此同时,由于税收、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相关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的不配套,银行很难得到借款人的真实收入资料。这种个人征信状况,使银行不得不对借款人的贷款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导致了贷款手续的繁杂,从而挫伤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同时,信用担保保险机制缺乏,虽然我国已有担保法规,但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一直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抵押品流动性差。由于房地产二级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抵押的住房变现能力较差,不能为贷款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其次,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循环畅通。目前,各种消费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资金结构,其所面临的“短存长贷”的经营风险较大。在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消费信贷的供给者无法获得所需的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同样,在自有资金不足的信贷资金成本较高的压力下,企业开展分期付款的能力和积极性是十分有限的。

  在此,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虽然很多商业银行开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但整体上看,产品细分和差异化程度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涉及消费领域比较窄。而且业务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缺乏针对农村市场的多样化信贷产品,导致农村地区结构失衡明显。现有的消费信贷生产性消费贷款较多,生活性消费贷款较少;集中于小额短期信贷,较大额、期限长的住房贷款等消费信贷较少。

  破解消费信贷发展障碍须多方努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整体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在切实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和规范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从政府方面来看。一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规范银行和消费者行为,保护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消费信贷创造有序发展的基础,确保消费信贷的规范经营和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这是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动信用记录共享机制的建立,提高信用不良者的违约成本。三是制定配套激励措施,鼓励居民使用消费信贷。如为了推动住房信贷市场的发展,可以对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四是建立必要的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应结合资本市场发育,培育一些能够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主体,开发相应的融资工具,为消费信贷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

  从金融机构来看。首先要继续改进金融服务,创新产品。金融机构应积极改善信贷结构,支持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开发以拉动消费为重点的信贷产品业务,发展新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要针对不同的商品和不同的消费群体,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办一些家电贷款业务,农用机械消费贷款,服务消费贷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除积极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之外,要积极发展汽车、旅游、家电等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可以推出一些“套餐式配送服务”。比如,对于选择住房按揭贷款的消费者,可享受到装修、购车等的贷款的优惠业务,以吸引消费者。其次,要平衡好培育市场和风险控制的关系。目前信贷消费呈现的一个现象:一方面,高收入人群愿意多花钱购买更好的产品,而他们不需要信贷消费;另一方面,经济能力较差的人群,需要信贷消费的支持,但银行并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结果造成信贷消费“高不成低不就”。金融机构应当把握好开拓市场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在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担保方式,以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适当降低消费信贷的门槛,合理设定贷款利率,吸引更多消费者。例如,针对当前购车贷款利率过高制约汽车信贷的状况,可以适当考虑采用类似于房贷的优惠利率。此外,应当积极与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进行配合。例如,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配合“家电下乡”中积极推出配套的优惠贷款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贷款购买家电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来说,应当看到消费信贷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加强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经销商的合作,探索新的消费信贷模式。同时,企业也要加强成新品研发和成本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