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安居肆意扩张亏损遇中国劫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 16:29  中国经营报

  扩张过快让百安居尝到了苦果。在鼎盛时期,百安居曾有计划在2009年全国的门店达到100家。如今,受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百安居选择了关闭门店来提高盈利。

  来自其母公司翠峰集团2008年财报显示,到2009年1月31日,百安居在中国亏损超过5亿元人民币。为此,百安居决定将中国目前的63家门店关闭22家,而剩余的41家店也会有17家进一步缩减面积。

  扩张后遗症

  2009年将是百安居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而在大规模关闭门店背后种种传闻也络绎不绝,其中就有百安居将撤出中国一说。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各方面影响,百安居业务出现了下滑,但肯定不会撤出中国市场,我们已经为百安居在中国的发展制定了长期的计划。”近日,百安居亚太区总裁麦特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他表示,这些关闭的门店都是长期亏损的,而关闭门店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

  来自百安居内部的分析报告也显示,“业务过于依赖迅速崛起的房屋装修市场,也缺乏新的服务种类和产品品类。此外,过于依赖本地供应商对门店服务人员的支持,门店商品原有的空间管理与陈列也导致库存的增加,这些导致了业绩的下滑。”

  一位百安居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百安居扩张过快,一些门店营业面积过大导致亏损。”

  事实上,百安居从2005年开始进入了高速扩张时期,依靠母公司翠峰集团强大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再加上我国房地产迅速崛起的市场,百安居从2005年的20多家门店在2008年扩展到了60多家。

  时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卫哲就曾高调表示,百安居将在未来5年内建材超市将占据40%到50%的市场份额,他激进的认为,“规范的传统建材卖场应该与建材超市联合起来把不规范的建材卖场挤兑出市场。”

  零售业观察家刘步尘对记者说,百安居在进入中国之初,由于价格与各地廉价的建材卖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为了迅速的扩大市场份额,便将装潢业务作为辅助店内销售的一种手段,而后来把重心直接放在装潢业务上,一个建材零售商和国内众多家装公司成为了竞争对手,“这削弱了其作为零售卖场的渠道优势,市场越做越窄。”

  而在扩张之外,百安居业绩下滑也与房地产市场低迷有着密切关系。

  “百安居和整个建材市场最辉煌的2005年到2007年,其实也是我国房地产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这种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房地产市场下滑之后,对建材市场影响极大。”曾担任东方家园、家富特等多家国内知名建材超市负责人的王月对记者说。

  “百安居的生意受到房地产市场影响很大,我们50%的销售额来自于我们毛坯房的装修装潢业务。”麦特也对记者坦承。

  百安居的回归

  在种种危机之下,百安居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记者从百安居了解到,百安居将启动一项中国市场重振的计划,其具体内容是,将投资4000万美元,在2009年到2010年将缩小17家门店的营业面积,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用训练有素的百安居员工替换供应商促销人员。

  这种改变在其3月20日开张的首家概念店已经显现。

  “这意味着百安居以后将更注重零售与消费者。”麦特对记者说,他认为,原先有一半的销售来自于装潢业务,这个比重明显过大,在未来百安居将加大在零售这一块业务的竞争,要使得零售与装潢两个重心之间的平衡。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也是百安居在寻求一种回归。“百安居偏离自己原先的主业太久了,反而让自己的优势项目零售在以装潢为重心的前提下变成了弱项,而没有抓住时机抢夺更多的建材零售市场份额,是以前的失策。”

  不过在一位曾在百安居任过职的人士看来,虽然百安居此次大规模关店,但其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一直未消去。

  “在零售建材市场常有占地为王的说法,百安居在过去的几年扩张中占据了一线城市最好的地块,而今关闭的门店很多都是二线城市的,或者位置比较偏僻的,并不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这种关店实际上是把亏损的店去掉,再用钱去开可以有赢利前景的门店,这一点和国美一边关店一边开店很像。”上述了解内情的人士说。

  “目前有几个难题是百安居这样的外资超市必须先解决的。”王月说,他表示,百安居是以超市的形态出现的,解决了以前其他建材市场难以解决的质量保证、退换货、售后服务等问题,但随着而来是高成本代价,这其中就包括每个供货商都必须开增值税发票,有的产品还需从一些代理商处采购,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而此外百安居开店习惯租房或者自己盖房子,耗时大约需要一到两年,而国内的建材市场常采用临时性的建筑,这延长了开店的周期和成本。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