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演变:泡沫撑破前的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06  《中国商人》杂志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寒三日也非一日能够解冻。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本刊将从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引发危机的根源、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方面深入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危机产生的根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危机过后中国经济走向,以深入的剖析直面危机,用深刻的解读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2007年,是中国农历的猪年,在这个猪肉已经不再是短缺商品的年代,猪肉的价格却已经连续几个月的上涨了!然而和猪肉涨价这个让老百姓烦心的事相比起来,让全中国老百姓不断兴奋的是中国的股市,经过连续5年的下跌,中国股市已经了走进了超过20个月的连续上涨的新局面。

  也许这是个让每个人都会疯狂的2007年,一方面每个人每天都在关注和谈论着股票市场的动态,谈论着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流动性过剩等很专业的名词,谈论着投资资本市场还是投资房地产市场,谈论着房价能否继续上涨以及股指能否穿越八千点或是一万点。也更回味着中国人彼此之间特有的恭喜发财的问候。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表达着对生活中物价连续大幅上涨的困惑与不解。先是肉类、蔬菜、米面等生活必需的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再来是工业产品价格的此起彼伏:煤炭、钢铁、石油等初级产品已经大幅上涨;继而老百姓生活中的耐用消费品价格也在生产厂商抵抗不了的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下开始涨价了;最后就连生活中视为奢侈品的黄金珠宝等的价格也开始大幅飙升!一切还都在疯狂状态,一切也源自疯狂状态!

  殊不知,股市泡沫已经吹了起来,已经吹得很大,且已经有撑破的危险了,而且是每时每刻都有撑破的危险!

  此时分析家每天评论着资本市场的各种变化,不断对资本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做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更不断地在股价连续上涨的过程中为老百姓们描绘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人对曾经被他们自己奉若神明的股神巴菲特也显露出不屑的表情,巴菲特的在证券市场上的操作策略不过如此,甚至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因为他说股价已经估值过高,市场已经危险了,至于巴菲特的其他忠告,也就可以当作无物了!

  当很多人还在猜疑巴菲特会怎样行动时,在2007年9月13日,巴菲特本人不再用语言却是用行动来表白他的忠告:卖出所持有的中国石油股票。巴菲特表示,他卖出所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是基于价格上的考虑,基于估值的考虑,换句话说,股价已经远超过了他的估值。事后在接受Fox Business Network采访时,巴菲特还表示,从出售股票后的涨幅来看,他认为他过早卖出了中国石油的股票。的确,中国石油的股价在他以十二、三元的价格卖出股票后,又上涨了百分之五十。也许巴菲特有些谦虚了,对他所卖出股票的价格谦虚了,对于他卖出股票的时间更谦虚了!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份国庆长假后开市的第二周周二开始就从最高点6124一路狂跌,直到2008年的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4点。香港股市仅仅比中国股市晚了两周,也应声而下,从最高的31958点,探底至10676点。而巴菲特所卖出的中国石油在恒生指数最高点时,达到了最高二十元港币的价格之后,就一路狂跌。直至今天也没有再上升到过二十元!而这个最高点的时间和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的时间不过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巧合!

  所有的看似巧合,不过都源于一点,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的次贷危机。

   寅吃卯粮的消费观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更是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通过贷款来购买。在房价不断走高时,一些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购买房屋,通过次级贷款机构申请贷款购买,虽然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但他们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而贷款机构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如此一来,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作为抵押品房屋的价值充足,贷款机构发放的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当房价下跌时,房屋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的收入又不足以支付贷款及利息的时候,则贷款人面临着贷款违约、而贷款机构则面临贷款不能回收的窘境,继而造成贷款机构坏账增加,现金流枯竭,甚至贷款机构可能倒闭。

  在中国,自然也有美国房屋市场之类的虚假繁荣,最主要也是表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得到大发展之后,不断走好,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与需求大量增长,购房人群和房屋销售持续大幅增加;二是房地产行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拉动作用明显,特别是在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更是明显。不过房价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北京为例,2004年三环路以外的价格不过每平方米5000、6000元的价格,而到了2007年之后多数楼盘已经超过了20000元。如此一来,在中国也出现了工资收入增长不能同步于房价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想买房的话,购房者贷款就又要顶着多年来工资增长和房价增长不同步造成的巨大房款差额所形成的负担和压力。而这种负担和压力,一旦出现经济恶化、房价下跌或者失业等个人经济情况恶化等问题,就会造成个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失信情况发生,进而造成银行呆坏账的增加,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由于借贷消费的观念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人们的这种借贷消费也仅限于购买一些大额的、暂时不能负担的消费品上,如房屋、汽车等。人们还不习惯于寅吃卯粮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形成美国次贷危机条件,也就限制了在中国发生同样的次贷危机的可能。但是经济中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经济中的过热现象已经开始有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的趋向。同时由于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投入到效益显现更为直接和快速的股市的投机炒作当中,也就使得经济中这种投机的行为变成了有可能危害经济平稳发展的不可控因素。

  而此时,在美国,恰好发生了次贷危机!

  危机在蔓延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起于春夏之际,随后在全球蔓延,并由此演变成全球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同时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的“莱茵兰基金”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

  2007年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随后,8月20日、8月21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0000亿和8000亿日元。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接下来各国央行在次贷危机扩大和恶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使得在2007年秋季全球的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况有了暂时的缓解。但是到了年底,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的人数急剧增加,各银行的呆坏账开始大幅增加,这场由次级贷款演变而来的危机已经开始逐步转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

  股市开始大跌了!从2007年圣诞节前夜开始,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道琼斯指数就从13563点跌到了11634点。全面的金融危机就此开始显现了。

  而此时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纷纷开始各种救市措施。英国对一些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诺森罗克银行首当其冲,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纷纷仿效。与此同时各国财长频频相约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危机的对策和办法。2008年2月19日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但危机并没有消逝!

  中国也陷进了漩涡中

  农历新年,中国南方正经历着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大范围的强降雪,使得交通中断,电力中断,航班中断,大量的旅客受阻,交通不畅,工业生产停顿,农业更遭受了严重的霜雪冻害。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破坏力之强,历时之久,影响之大,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场灾害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而且也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物资无法运输,航班不能起降,南方大量的蔬菜水果因遭受冻害而减产甚至绝产。以往铁轨上、高速路上都是南菜北调的车流,如今反倒是北方紧急支援南方蔬菜的车队被冰雪阻隔。

  此时的中国股市指数虽然仍在4500点左右徘徊,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中国,并开始在中国蔓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深陷危机并寻求其他买家接手避免倒闭的情况传到中国,中国的一些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全球化的地球中,中国股市也将不能幸免。由此中国股市开始了一波连续的、大幅度的下跌!股指从2008年2月下旬开始到4月下旬的两个自然月时间里,已经跌去三分之一。

  花旗集团副总裁William Rhodes在当时曾经发表过对金融风暴的看法,他声称美国经济正接近风暴中心,可能正处于衰退中。华尔街的这些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叱诧风云的高管们,已经意识到了次贷危机的风暴还远未结束,而波及范围开始扩大了!

  曾经一度还算乐观的的经济学者们一直以为次贷危机不会引发金融风暴,更不会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他们认为如果受到冲击的话,在健康良好的实体经济层面所承受的冲击是极为有限的!而实际上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开始上升,企业订单已经开始下降,而这些却又都是实体经济受损的明证!因为美国人开始不愿花钱了,已经懂得了乱花钱的害处。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国的是空前的大灾难,也带给了中国前所未见的民族凝聚力。随着全国军民的同心协力,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中国股市并没有象全国人民救援汶川的努力和辛劳那样有所起色,反之却悄无声息的跌落下去!期待与等待中的北京奥运会依然没能给中国股市和经济注入强心剂,依然继续跌落下去。

  直到2008年的11月28日,上海股票指数已经跌到了1664点了,离曾经的高点已跌去4460点,时间已经跨越了一年零一个月。

  危机已经由当初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继而演变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而中国,也被卷进了经济危机这个风暴的巨大漩涡中。危机使得企业销售量下降,盈利减少,甚至由于冲击巨大而倒闭。其中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表现出来的就是2008年年底大量的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倒闭。这些都是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的直接显现。美国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70%以上,美国国内消费支出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企业。短期内,在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裁员甚至是倒闭也就变成了企业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了,这也更加凸显了危机的恶化。危机使得美元由强势美元转变成了弱势美元,美元加速贬值,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也阻碍了对美国的出口。比如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同样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市场也悄然改变。银行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加之货物船运市场的萎缩,使得一些船东被迫取消船舶订单。这些都影响到了我国类似企业的出口情况,也更加剧了人们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担心。

  反映到中国股市上,我们也看到这种变化,企业的订单减少,销售额下降,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也随之降低,原本伴随着中国经济看好的行业前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股市中,纺织行业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已跌倒了原来高点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就连盈利能力很强的两家著名的中国很业——造船企业中国船舶和海运企业中国远洋的股价,也都分别从最高的300元和68.40元跌落到了30.58元和7.13元。危机的影响可见一斑。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称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应对危机的处方药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已经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由于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的降低,加之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倒闭,使得人们开始担心工作,而不再是工资。

  正像有人给企业开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药方一样,有人也给个人应对金融危机罗列的注意事项!

  1: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8:别离婚;

  9: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不知这些注意事项效果如何,但愿这些还是有效的应对之策。不过我们在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的现在回看金融危机的开始,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了,并且还要为今后避免出现类似的危机而考虑应对之策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