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盖特纳出招驱毒 市场见好就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9日 13:18  华夏时报

  李 叶

   盖特纳也终于趾高气扬了一把。3月23日,备受瞩目的购买银行业有毒资产的计划出台,使这位美财政部长也因此被看成了全球金融体系潜在的救世主。

   3月25日,受回购银行有毒资产政策刺激,摩根大通公司等金融股以及Toll Brothers等住房建筑商类股尾盘大幅走高。截至收盘,道指涨89点,收于7749.81点,纳指涨12点。摩根大通领涨,涨幅8.2%,至28.56美元。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财政部的这一动作当然是好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有利于解决银行国有化的问题,也有利于银行业的复苏,但宏观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观望一段时间。”

  政府力祛病毒

   盖特纳确实显得有些孤注一掷。3月23日,美国政府启动一项75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的公共-私人投资项目,旨在推动市场对于银行贷款以及房地产相关证券的购买。这一计划即是财长拯救金融体系的良药。

   盖特纳金融体系的治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帮助其收购银行所持有的遗留贷款和资产支持证券;第二部分,美联储的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计划的覆盖范围拓展至包括私人银行出售的住房与商业地产支持抵押贷款。希望通过美联储的估值与购买,给予这些无法定价的商业地产和住房地产支持抵押贷款以合理的价格。

   房四海告诉记者:“美国以公私联合的形式收购问题资产类似于中国1998年对银行的解救,通过私有资本和资产经理人来对问题资产进行评估,从而以市场手段实现价值,这减小了金融机构冲减的资产压力,也有助于提振信贷市场,对于重塑银行体系的信心大有好处。”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美国银行不良资产损失将高达2.2万亿美元,但目前资产冲减规模总计只有大约8000亿美元,这一事实表明美国银行仍有大规模的资产冲减压力,剥离问题资产是美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第一时间撰写报告指出,问题资产剥离有助于根治美国金融机构的病。他指出,为减低风险,防止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银行不愿发放新贷款。而这些质量不佳、难以评估价值的问题资产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内在价值和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削减了投资者向银行注资的意愿。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徐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此举对于短期防止流动性陷阱有正面影响,私人债务由国家背下来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短期乐观长期存患

   盖特纳的驱毒战术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金融体系的症结,计划实施起来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市场对于购买有毒资产政策也不是全然没有担心。

   著名经济学者Peter Eavis3月25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这个计划的首要风险是财政部试图重振的部分资产证券化市场,或许只是因为多年来有廉价资金支撑才得以存在。因此,一旦政府停止贷款,杠杆化资产的价格也会随之暴跌。有鉴于此,这些资产或许很难有持续需求。

   某证券公司的海外市场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吴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她不看好该计划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此政策短期而言,有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信贷成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美国的银行与金融中介恶化提供了缓冲。

   “但实体经济的恶化,仍然会推动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以及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价格的下跌与市场流动性的丧失。即使本计划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遗留的不良资产清理完毕,不良资产仍然会不断形成。恶性循环会从根本上导致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漫长而且艰难。”吴分析师进一步向记者解释。

   房四海也表示,目前的计划只是解决美国金融体系的燃眉之急,长足的发展还要靠发展新产业,改革信贷体系。

   美国经济想要复苏,必须要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配合,而信贷的投放需要商业银行走出低谷。而银行业走出低谷,也需要奥巴马的政策能够陆续奏效。

   沈建光认为,美国政府救市方案相继出台已经逐渐看到成效,为美国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经过新政府的一番努力,不但金融市场已没有再出现像去年雷曼倒闭后的大幅波动,最近消费和房市更有逐步回稳的迹象。

   但房四海表示:“美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虽然有转好的迹象,但是整个宏观经济尚未见底,目前,正在不断地找底,预计第二季度见底,而经济复苏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