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大动脉依旧“淤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8日 00:15  经济观察报

  袁朝晖

  412

  2009-03-30

  袁朝晖

  美国时间2009年3月23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金融稳定计划”的最新实施细节,宣布政府将出资750亿-1000亿美元,为私有资本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提供担保,以吸引最多1万亿美元的购买需求。

  当日,这一“重大利好”引领美国股市飙升,道琼斯指数蹿高近500点。但是,“在主要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任何措施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是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的命门。”瑞银集团高级经济顾问GeorgeMagnus坦言。

  简单说就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程序的全面阻塞是这场危机的根源,当信贷大动脉的通道依然“淤塞”时,任何所谓的信心、努力、复苏都将是徒劳。

  信贷大动脉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Roach)说,尽管美国当局近期制定了非同寻常的货币及财政刺激措施,但后泡沫时期美国消费的去杠杆化历程仍将是美国未来3至5年内宏观经济状况的主要特征。

  他表示,金融稳定性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转为通缩性崩盘,政府须加大努力,增强银行实力,帮助或引导其净化资产负债表。这样才会使得内部民间部门信贷机制逐步恢复。

  欧洲央行的贷款调查结果也显示,不仅仅中小企业为获得稀缺和昂贵的信贷资源而挣扎,大企业也一样为信贷资源发愁,尤其是那些投资级以下企业和那些杠杆比率高、现金流弱的企业。

  以往,大企业信贷和抵押贷款资金需求往往可能通过批发市场来满足,而目前这些市场受损。这些市场没有迅速重现,部分原因是危机余波未散,但重要的是,还因为这些市场赖以生存的全球失衡局面正在消失。

  GeorgeMagnus指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已连续两年多持稳在4.5%-5%左右,未来一年看似将大幅下降。相反,中国、德国及部分产油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缩窄。随着时间推移,这还是有希望成为现实的,但眼下这种全球失衡的暂时性缩窄只和全球经济衰退有关。但这也意味着对许多银行及一两个银行体系而言,批发市场的萎缩去除了之前很大的一个资金来源。

  政府贷款担保在试图消除信贷冻结的最坏影响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过是杯水车薪。

  汽车业等依赖于信贷的行业陷入困境、整体经济衰退的程度比较严重,近期催生了一系列贷款担保改进机制。毫无疑问这些机制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政府的角色

  金融危机是目前各国政府和机构的头等大事。政府在必要时对陷入困境的机构进行注资并对其进行重组,其必然结果是金融机构的国有化或部分国有化不可避免。

  野村证券全球股票策略分析主管Ian·Scott也强调了银行体系国有化对打通信贷通道的重要性。他说:“一切都有赖于金融贷款的恢复,如果恢复得很快的话,将会避免这种形势发生。不然今后几个月如果无法对银行进行贷款作业的话,可能这种趋势就会非常强劲。”

  不管是采用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或是直接注资,政府马上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所有权体制。这一体制不仅要明确解决投资阶段的问题,还要解决投资结束后所有人阶段和退出阶段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注资或重组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不良资产银行机制需要尽快明确系统亏损和准备金。如果逐个建立不良资产担保机制可能更简单,而且未必会涉及大笔新资金准备金,但要稳定系统可能得花更长时间。因此,代价可能更大。不如赌一把,建立不良资产银行机制,包括部分国有化,来得更加干脆。”GeorgeMagnus表示。

  但是,一向悲观的史蒂芬·罗奇也说,这个备受危机摧残的世界,已无心承担重建全球平衡的重任。这并不是说,目前采取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无法缓解困境。而是说,如果这些政策最终使得搅乱全球经济的失衡长期存在下去,下一次危机会比此次更为严重。

  针对美国政府近期的举动,华盛顿TempusConsulting的交易副总裁Greg·Salvaggio指出:“最后结果是联储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了1万亿美元,那可是一笔巨额纳税人的钱哪。”

  美国财政部声明中称,发布的计划与银行逐步清除或政府单独购买资产相比,具有较大优势:逐步清理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辙,而政府单独购买则将给纳税人带来更大风险。

  无论怎样,目标都必须是:关闭不良资产银行,重组并出售不良资产银行的可挽救部分;将较弱但能够生存的银行合并;允许优质银行迅速完成减值,从新资金中获益。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