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鲁格曼、斯蒂格里茨炮轰剥离有毒资产计划
本报记者 兰晓萌 北京报道
3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布利用政府和私人资金解决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内不良资产的计划。这是奥巴马政府为帮助处于停滞状态的美国金融体系尽快复苏并恢复信贷流动而采取的最新措施。
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建立投资基金,用于支持私人投资者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将从之前通过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中拿出750亿至1000亿美元,再加上私营部门提供的资金,创造出5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力。未来进一步的资金需求则由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提供。盖特纳表示,这一计划未来的资金规模将可能扩大至1万亿美元。
对于这份计划,市场反响积极,但学界却陷入分裂。
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计划前景持有的相左观点格外引人注目。2001年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认为,盖特纳的不良资产剥离计划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关键的是,这一计划依靠的是私营部门,他们是计划的参与者,也是(资产)价格的制定者,”斯宾塞说,“它可能奏效。”
2008年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则对盖特纳的举措充满“绝望”,认为这项计划必将失败。克鲁格曼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金融政策的绝望》的文章中指出,盖特纳的计划不过是6个月前由前任财长保尔森提出的“现金换垃圾”措施的“回收利用”。这项“改头换面的保尔森计划”只是一种“间接、变相地为投资者购进坏资产进行补贴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正在浪费他人对他的信任”。
另外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也对盖特纳的计划表示反对。他认为,这项计划“具有让国家债务大量增加的危险”。他说:“你可以将坏资产从银行中剥离出来,但之后要把它们放到哪里呢?它们唯一的去向就是纳税人身上。”而这“无异于抢劫美国人民”。由此引发的公愤将让这项计划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3月2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奥巴马和盖特纳拿国家金融信誉作赌注》。文章认为,盖特纳的计划对于刚上任不到100天的年轻政府来说,是个“充满巨大风险的赌注”,是“对政府在投资者中的信誉的考验”,并且,在这次考验中,政府“败不起”。因为在盖特纳的计划下,为这些不良资产定价将变得更加困难。而竞标价格过低从一开始就会让这项计划大打折扣。另一个原因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管不明确,这是盖特纳计划面临的“政治风险”。“如果这些在政府的帮助下购买有毒资产的私人投资者获取大量的利润,那么谁来保障这些高额回报不被处境尴尬的国会收回?而如果情况恶化,那么谁来担保他们承担的损失不会增加?”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名为《第二次幸运》的文章指出盖特纳的计划要想成功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如何让私人投资者对计划提起兴趣是其中一个难题,而政府在为打消投资者疑虑的过程中将会承担一些政治风险。银行是否愿意出售这些资产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使投资者在政府的帮助下也许会出更高的价格,“因为任何低于银行账面价值的价格都将迫使他们(银行)进行减记,消耗之前的资本”。并且,要想解决坏资产问题,盖特纳的新计划“也许不够大”。“1万亿听起来或许不少,但房价继续下跌、信用卡负债攀升、更多公司走向破产所带来的危险至少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文章认为,几周之内,盖特纳计划的效果便可知晓。
分裂的意见背后反映的是主义之争:市场派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无视市场规律;而在国有派看来,危机当头,无论什么招数都合情合理。盖特纳的公私兼营计划,已经照顾到了金融体系的危险现实和传统的自由经济意识形态,而且为政府未来的退出铺好了路。双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都还没有真正地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围绕盖特纳不良资产剥离计划的批评与赞扬,仍然是美国银行变相国有化以来的主义之争的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