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利
根据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4月1日起,提高部分纺织服装、轻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是继此前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调整部分行业产品出口税率之后,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出台的又一跟进举措。尽管会议尚未公布具体细节,但市场普遍认为,一些行业出口退税率有可能比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内容进一步提高。
按照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安排,631项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最高提至13%,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将继续保持;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将调整;钢铁行业则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按照发改委有关人士的说法,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不过,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高六个行业出口退税率,除了作为全面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外,很大程度出于最近两个月外贸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出口企业对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呼声日益高涨。根据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1至2月我国外贸出口155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1.1%,其中2月份当月出口总值649亿美元,下降25.7%。尽管受益于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对总体出口跌幅较小,但其他如机电、化肥、钢铁等行业出口跌幅依然很大,分别下降了21.8%、55.4%和52%。纺织、轻工行业出口形势虽有好转,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担负着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因此仍然成为此次政策调整惠及的领域。
另一方面,我国出口退税率也的确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目前国内增值税税率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而目前平均出口退税率只有11.8%。对此,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
实际上,随着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弱,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不断放缓,出口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而出口退税无疑对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有一定积极作用。有关数据显示,去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如果此次调整能达到17%,其对于相关行业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然而,有关专家表示,出口退税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所谓“解一时之渴”,因为我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记者春节前在对浙江部分外贸企业采访中了解到,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他们中的很多已经将目光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从最近一两个月全球经济形势观察,危机已经由主要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和地区蔓延。对此,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分析认为,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发达国家市场的大幅下跌之后,还可能经历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深幅下跌和调整。据统计,今年1至2月,中国内地除对东盟、韩国和俄罗斯出口跌幅超过了总体出口下降幅度以外,对印度、中国台湾地区、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较大的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也显示出加大迹象。他提醒说,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后一两个季度整个外需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进出口企业必须有应对外需进一步下滑局面的思想准备。
在整个外部市场环境好转、主要经济体指标企稳之前,仅仅依靠有限的退税是难以根本缓解企业生存压力的。据一些企业反映,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即使从长期来看,出口退税也只是权宜之计。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外贸出口更需要解决的是“调结构”问题,即调整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作为出口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发展,摆脱长期以来“看别人脸色”过活的窘境,不能依赖政府政策,而是要从自身转型入手,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同时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研发以及市场营销。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作用下,指望通过出口退税使外贸形势发生逆转、出口企业过上好日子,恐怕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