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层面将建立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03:05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航运中心

  萧遥 王春霞

  上海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

  会议指出,至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中央在这种关键时刻,审议通过这份《意见》,应该对上海有很大的推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上海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如果把握机遇,做大市场,提升竞争力,也能够减轻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先行先试建设“双中心”

  《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上海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的具体政策措施,例如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等。

  此外,《意见》还明确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来研究、解决、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据介绍,这是中央首次在国家层面就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作出明确部署。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协调机制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一行三会”,加快推进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位资深监管人士指出,《意见》的获批对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是一件好事,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但他进一步表示,上海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实力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段距离。“一旦在政策层面得以放开,在推动基础的市场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国务院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

  对此,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真虹对本报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的一个瓶颈难题,就是目前的集疏运体系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从集疏运结构来看,目前80%以上的运输量是通过公路运输实现的,这个比例过高,铁路、水路运输发展不平衡。”真虹说,“而且,江海联运也存在技术和安全难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转型原动力 产业新支撑

  在陈维看来,《意见》获批,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上海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之源,也让上海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未来产业发展新的支撑力究竟在哪里。

  “上海的一般加工制造业正在萎缩,向中西部转移。”陈维说,“虽然一直想发展服务业,但有些事情,如果只是靠上海来做,障碍比较大,而且步伐相对来说比较缓慢,《意见》通过将带来一个新的契机。”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投资总额为268.55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6%,增幅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社会总投资增幅。

  经济指标已经让上海深感金融危机影响之剧,也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海市市长韩正也不讳言上海经济正在遭遇考验,他曾在今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上海这次遇到的困难很大,冲击是全面的,使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选准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为突破口,全面带动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当前必须要突破的”。

  此外,《意见》还明确:“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在真虹看来,这有利于上海进一步探索航运服务业发展模式,完善航运服务的软环境。

  “现在世界港口吞吐量的排行榜上是看不到伦敦的,但是,世界航运服务业的中心并没有随着港口物流的转移而转移。”真虹说,“上海也应该在航运服务业领域走得更远一些,借力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完善软环境建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