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工业增幅下滑 国资改革需重整旗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 01: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欢

   最新出台的上海1、2月工业数据给上海经济敲响了警钟。

   一直以来身为全国经济排头兵的上海,今年1-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增幅3.8%,而且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12.4%,在五个东部沿海省市中,低于山东、江苏、广东和浙江,排名最后。

   上海怎么了?

   从同比来看,上海工业下行的态势明显,今年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去年1月从1928亿元下滑至1425亿元,

   “这里面有基数的问题,去年1-2月份,是上海去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最快的两个月,因此今年年初的同比数据很难看。”上海市社科院教授杨建文表示。去年1、2月份,上海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7.5%和14%,是去年的最高峰。

   但是换个角度从环比来看,1、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已经稳住从去年11月份以来持续下滑的态势,2月份较1月份还略有上升近100亿元。

   但这是否说明上海的经济已经趋向回稳?

   “国企改革不到位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长期因素,1-2月工业增加值下降是短期因素所致,国企改革不到位不是直接原因,但从长期来看,1-2月份是给上海的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杨建文表示。

   从长期来看,国企改革不到位,在二三产业之争中,工业逐渐被边缘化等因素,仍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隐形瓶颈。

   出口下滑并非主因

   从数据来看,受金融海啸影响的行业已经占到所有行业中的80%。今年1-2月份,上海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最严重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30.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8%;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20.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0.4%。

   自从去年10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我国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这在相当程度上拉低了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亦是如此,出口大省的工业增加值下滑明显,内销为主的省份则受影响较小。

   今年1-2月份,山东和江苏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了5.8%和8%的增长。与此相应的是,浙江和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明显,广东略增0.8%,浙江则降了8.2%。

   但上海的情况与全国截然不同,在工业并不高度依赖出口的状况下,工业增加值下滑的幅度却不小。

   上海有六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这六大产业均不以出口为主,但今年1-2月,这六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4.7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7%,降幅比全市工业总产值降幅还多两个百分点。

   “这反映了上海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进口替代性太强。”杨建文表示。在六大支柱产业中,钢材、汽车和石化都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而此次降幅最大的正是这三个产业。

   服务业成为主动力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上海二三产业之争愈演愈烈,第三产业的地位日益强化,上海的工业已经逐渐有边缘化的趋势。

   一大批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老工业品牌逐步丧失,尤其是在轻工、制造业、大型设备、纺织制造品牌等领域,例如冰箱、机床、无线电等。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郑韶回顾上海工业发展路径时如此表示。

   “上海以前是一条腿走路,今后要两条腿一起走。”2005年上海市“两会”期间,一名政协委员对记者表示。正是在这年,上海正式提出了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分别是——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

   在这四个中心里,不见工业制造业的身影。随后,上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完全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即高端服务业展开。

   从地缘的角度,上海制造业逐渐边缘化的趋势亦很明显。在上海市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已经几乎没有制造业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全是服务业。“上海中心城区的地价成本已经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上述政协委员表示。

   从2008年开始,上海将高端服务业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四个中心被简化为两个中心即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也正是在这年,上海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2008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6235.92亿元,同比增长8.2%,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了7350.43亿元,同比增长11.3%。服务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工业。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上转移出去的工业制造业,一部分被上海的郊区,即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接,一部分被附近的江浙如昆山等地承接,也有一部分就此消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轻工集团。

   2004年,上海轻工控股集团的改革拉开了帷幕。这一拥有众多上海名牌,如海鸥照相机公司、老凤祥公司、中铅股份、上工股份等,曾经承载上海工业辉煌的国有控股集团,将其中的22个实力较强的二级子公司下放给区县,同时关闭注销一批资质一般的企业。

   而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六大行业,均已被整合为超大型的国企控股集团。

   国资改革需重整旗鼓

   从2004年到2006年,上海国资改革的独特路径被业内称为“上海模式”,其精髓在于——重组,然后上市。

   “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是一卖了之,而上海则反其道而行之,大的国企抓住抓牢,推动国有资本在大的国资间流动重组,然后再利用其靠近资本市场的优势,上市。从而体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曾主管上海市国资委改革的官员表示。

   然而,在2006年,这种思路也曾遭到“质疑”。有声音认为——上海国资是大而不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百联集团,合并后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直到2008年年底,在沉寂了三年之后,上海国资改革才再上路,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重组和证券化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延缓了改革的推进。《若干意见》推出半年以来,上海国资改革动作不多,之前高调提出的跨地区、跨产权结构的重组尚不见身影。

   “上海这几年国资改革的沉寂错失了一些机会。”上海国资委一内部人士表示。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宝钢集团,在过去五年钢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里,宝钢几乎没有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能扩张和走出上海。

   “过去五年,钢铁业的成本从来没有高过2800元/吨,而售价曾高达5000元/吨,利润率很高,全国产能在500万吨左右的民营钢铁发展很快,全国民营钢铁巨头日照钢铁也是在这个时期高速发展,然而遗憾的是,上海的宝钢发展相对缓慢。”上述人士表示。

   “现在虽然工业增加值下滑的趋势稳住了,但这和4万亿投资等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很大关系,从长期来看,上海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杨建文表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