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旅游兴市诠释汕头发展新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5:48  中国经济周刊

  ———访汕头市副市长余健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汕头报道

  如果说在近现代史上,建立特区是汕头第二次发展机遇期的话,那么2007年,中央确立的海西经济带则是第三次发展机遇。在第三次的发展机遇中,汕头市已将旅游纳入到海西经济带的发展中,这样的调整对汕头市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变化?汕头又将如何来应对这种经济转型?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于2月11日专访了汕头市副市长余健明。

  新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回顾汕头的发展历程,2007年中央提出的“海西经济带”应该是汕头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在第三次机遇里,汕头的产业将会作出如何调整?

  余健明:中央在2007年就开始提出要建设“海西经济带”,这个经济带是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横跨三个省。“海西经济带”有国家统一的政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会把握好的。

  《中国经济周刊》:汕头在“海西经济带”当中,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余健明:汕头市委、市政府抓住汕头被列为首批海上对台直航港口的契机,把扩大对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合作作为汕头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突破口。汕头和台湾“一衣带水”,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语言都很相近,两地交往很频繁。我们这边有很多的台湾人,台湾也有很多汕头人。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展对台旅游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汕头已经有一家旅游企业被国家旅游局指定为粤东地区唯一特许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市民“台湾游”十分踊跃。去年,我们已经和台湾澎湖的旅游局长谈过,双方都有合作意向,希望通过发展邮轮实现两岸的海上旅游。我们相信通过发展旅游,会增进两岸人民的友谊,推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中国经济周刊》:今后汕头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余健明: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以前的民营工业,到地方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它们占GDP的数量不断增长。汕头是一个海滨城市,主要还是发展临港工业,临港工业是依靠港口大出大进的产业,这就是汕头的一个产业特点。

  现在我们搞的一个生态滨海旅游示范区,这个有助于我们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增长方式的改变。因为它加快了地方服务业的发展。从地方发展来讲,旅游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产业链发展的作用会更强一点。

  《中国经济周刊》:强化旅游能否给汕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余健明:首先,汕头的文化底蕴很丰富,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特区文化,这都是与众不同的,特别是侨乡文化。这些文化不通过旅游根本介绍不出去,这也是我们发展旅游的重要原因。其次,汕头现已开发景区(点)4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各1处。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

  新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汕头发展旅游业,相对于整个广东来讲,是否有明显优势?

  余健明:应该说我们的旅游特色十分明显。推进生态滨海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粤东旅游中心城市功能,开发粤东滨海旅游精品,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打造海滨度假产品。一是推进南澳岛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南澳旅游品牌争取早日实现“东南沿海著名旅游海岛”的建设目标;二是加快濠江北山湾开发建设,推出濠江海峡旅游。

  打造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南澳农家乐、渔家乐,澄海红树林湿地、远东国兰苑等旅游项目。

  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一是提升陈慈黉故居档次,加快以陈慈黉故居为依托的前美旅游区建设,二是推进明安里旅游区创A工作。

  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突出潮汕美食特色,争取在国内主流媒体介绍潮汕美食,以潮汕美食的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

  《中国经济周刊》:汕头有哪些产业发展计划与“海西经济带”的发展建设相契合?

  余健明:比如通过发展三条经济带,一条是东部城市经济带,一条工业经济带,一条生态经济带,带动整个汕头经济产业和城市格局的发展。现在最先发展的是东部城市经济带。南澳跨海大桥是连接东部城市经济带和海岛的重要项目,前期工作做了十来年,刚刚启动建设,南澳跨海大桥建成对南澳岛旅游开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策略

  《中国经济周刊》:汕头市纳入“海西经济圈” 将如何发展旅游产业?

  余健明:汕头要做的工作有:

  积极融入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圈。一是以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总体规划》为契机,确立汕头作为海峡西岸旅游核心城市的地位。二是与海峡西岸旅游城市开展区域合作,与厦门签订“厦门与粤东五市旅游合作协议”,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与海峡西岸四省23个市共同签署“海峡西岸旅游区域合作联盟厦门宣言”。三是与台湾澎湖建立旅游联系和合作。

  进一步强化与闽粤赣十三市的合作。通过邀请闽粤赣有关地市旅游界来汕头考察旅游资源,组织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参加梅州和福建漳州、龙岩等市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强与闽粤赣十三市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探索以旅游企业为合作主体,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旅游产品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与越南芹苴市、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东部集团等的合作,促进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中国经济周刊》:汕头市在旅游开发上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余健明:我们将在创建生态滨海旅游示范区方面做一些准备工作:做好旅游环境的营造,包括旅游服务、整个旅游市场、旅游行业的管理,以及一些硬件设施如交通、道路等各方面的建设等。进一步修编完善旅游规划。要和纳入海西经济带以及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等等结合起来,在新的规划中体现我们新的发展思路。抓一些旅游项目,打造一些旅游精品。目前有几个近期做的旅游项目,比如蓝水星等,差不多可以开业了,准备搞一个“永不落幕的美食城”,处处突出生态滨海旅游这个主题。加强旅游的宣传推介,加大投入。这两年我们到粤东、粤北、华东、华中、北京,包括西部的一些城市,推介我们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汕头南澳岛:

   腾跃中的粤东明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汕头报道

  2月9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渔灯赛会”隆重举行,当地居民活灵活现地舞动着各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鱼类道具,表达海岛渔民期盼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从下午5点开始,由3000人组成的渔灯队、锣鼓队、标旗队等20多个方队鞭炮齐鸣,进行环岛大巡游,蔚为壮观,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一位韩国游客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表示:“以前只知道中国的海南岛风景优美,没想到这里更是别具一格。”

  南澳岛位于广东省的最东端,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也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2008年这个海岛县获得全国首个AAAA级海岛生态旅游区称号,全年进入海岛景区景点游览的海内外游人达61.81万人次,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9亿元,双创历史最高水平。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南澳专访了县政府相关负责人。

  擦亮粤东海上明珠

  南澳岛由主岛及周边22个小岛组成,陆域总面积111.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多人,当地民风淳朴,以经营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记者一行由汕头市区莱芜码头出发,不到1个小时就踏上南澳岛,发现环岛公路长线穿珠,岛内公共交通设施十分发达便利。据了解,南澳是广东省公路密度最高的县,岛内四通八达,一环二纵的通车里程有144公里。

  南澳县旅游局长蔡利逊向记者介绍说,南澳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距台湾高雄160海里,距福建厦门96海里,距香港则为180海里,是上述港、台、闽三大港口的中心点,历来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仅在明、清两朝派驻当地的总兵、副总兵官,就共计158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戚继光、郑成功、刘永福等都曾在南澳岛留下足迹。建国后近40年之久的军事设防,又给人们进岛增添了几分的神秘色彩。

  “老人们都说南澳岛自古以来就是粤东的海上明珠,因为我们具有独特的‘海、山、史、庙’交叉的旅游资源,又是全国最典型的亚热带海岛气候,冬暖夏凉,可以说现代旅游者要求的阳光、沙滩、海水、绿色、清新空气,我们南澳岛都具有。”蔡利逊说。

  汕头作为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南澳岛直到近年才引人注目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蔡利逊解释说,南澳岛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是由于占全岛面积93%的山地地形,在1991年以前是交通极为不便,处于无上等级路、无民用码头、无出租汽车、进出岛难的“三无一难”状况。“一位考察过南澳岛的俄罗斯老板曾拍着胸脯告诉我,只要我们南澳的配套设施能跟上,他就每年组织1000俄国游客来南澳度假,最少一周,最多半个月。像这样的例子多了,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一定要把南澳岛的发展搞上去才行!”

  因此,近年来历届南澳县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作为重点,南澳县长林定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县已经先期投资2亿多元,成功创建了国家四A级旅游区,完善了青澳湾、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宋井、总兵府、风电场等景区配套建设,目前又投入资金1.2亿元,正在改建两家高星级酒店,形成以“食住行购游娱”一体化的产业链。

  打造渔岛独特品牌

  记者在南澳岛采访期间发现岛上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旅行社的游客,还有自驾游的散客,更有几家来自韩国的旅行团。南澳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 以前到南澳县都是吃海鲜、看大海,近年岛内不少旅行社纷纷针对海岛特点和游客需要,推出各种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安排游客出海捕鱼等吸引游客。“今年除夕,南澳岛的部分酒店客房已被预订一空;初三、初四则迎来旅游高峰期,岛内大部分酒店均已客满。”记者所住酒店的大堂经理说。

  南澳县旅游局长蔡利逊说,为了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南澳岛,县政府去年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我们一方面邀请中央电视台在岛上拍了宣传片来提高南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组织自己的旅行社去武汉、郑州、洛阳等华中地区考察,又邀请了上海、浙江、江西等地50家旅行社的总经理们来到南澳岛亲身考察。他们认为南澳岛非常适合渔家乐的旅游形式,游客们可以体验海岛独有的生活方式,住在渔家旅馆,品尝亲手捕回来的鱼,感觉也更香甜!”

  南澳县委书记吴健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澳岛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着意将旅游与体育、文化结缘,先后举行了“爱我汕头”登山节、首届环南澳岛自行车赛、“南澳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大赛等活动,开展生态旅游与竞技体育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此外还大力开发冬季游,并相应新开发和建成后花园生态旅游点、县城内湖生态园、云澳澳前渔村、深澳三澳村、青澳后兰村等一批适合冬季旅游的乡村景点,展现了“火热冬季,走进南澳”的旅游主题。他说:“这是我们南澳的特色,我们县各旅行社与国内外60多家大旅行社结成合作伙伴,开辟了冬季食在渔村、住在渔家旅馆、乐在休闲渔船等20多个生态游乐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冬季南澳游品牌。”

  据介绍,去年9月份以来,南澳岛招待的旅游团队已超过800支,第四季度进入海岛游览的中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

  “南澳一日通”指日可待

  2009年1月20日,南澳跨海大桥建设正式开工。该桥起于汕头市澄海区莱芜围,终于南澳长山尾苦路坪,全线长11.08公里,其中桥梁全长9.341公里,是广东省目前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南澳跨海大桥的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南澳岛交通的瓶颈问题,实现海岛与市区之间的连接。

  “以前遇到一场大雾或者7级以上的大风,渡船就停航。南澳大桥的兴建将对南澳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我们南澳走出去招商引资打开了大门。”蔡利逊告诉记者,该县旅游部门全面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建设了11个观景台;目前正在洽谈在岛上建设大型游乐园的项目,计划建成98公里的海岸线观景带、4万多亩的养殖海区、22个如众星拱月的小岛、2万多亩的森林公园,充分发挥海岛良好的环境优势,将南澳岛发展成为渔村风情游、沙滩戏水游、历史文化游、森林观赏游、海底探秘游、海上垂钓游一体的休闲度假、观光、疗养、会展、海上运动的基地。

  “以前每逢黄金周时间,旅游团队过海排队时间经常要三个小时以上,劳累的旅途会削弱游客的游兴,我们相信大桥的开通将会给南澳岛带来巨大的变化,游客入岛旅游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留下来享受小岛美丽的夜晚。”蔡利逊如是说。

  (中标)汕头石:“保护比建设更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汕头报道

  “汕头是一个‘山水’城市,汕头的‘汕’不就一半是‘山’、一半是‘水’嘛。”在树木掩映中的风景区管理局办公小楼里,记者见到了汕头市石风景区管理局的郑强局长。“到汕头一是看海,那就是南澳;二是看山,那就是我们石。”

  天然美景,超级氧吧

  从汕头市区开车十几分钟就可以来到石风景区的脚下,“以前到石只能靠轮渡,石大桥建成以后,从市区到石就非常的方便了。”当地的向导告诉记者,“所以每天都有不少汕头市民从市区来到石锻炼、休闲。”

  尽管汕头市区的空气已经非常的湿润宜人,但进入石,你还是会有身心为之一振的感觉。“整个石风景区面积20.77平方公里,每天可以释放氧气983.31吨,所以石也被称为汕头的‘天然氧吧’。”汕头市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郑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根据相关部门的检测,石山的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1200个。”郑局长补充说,“医学上证明,负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700个就能满足人体正常呼吸的需要;而达到每立方厘米1000个,空气就会特别新鲜;达到每立方厘米8000个以上时,就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疾病有辅助疗效,因为负离子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从而抗氧化、抗衰老。”

  石的“”其实来自于当地方言,音同“确”。可于《辞海》或《康熙字典》查到此字的两个析义:一是风或水击石成声,为象声词;二是山多大石。以此解释,“”字不仅有巍峨巨石之形,且有海浪击石之声。

  “石因濒临大海,山多巨石而得名。其实,石的‘’字就已经把整个石风景区的特点概括出来了。”郑强说。

  其实,汕头的市中心有一个内海,面积为59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面积的十倍,而石山就位于这个内海的一角,犹如海边安放的一座精致的山水盆景一般。

  石依山傍水,三面大海、一面是山。石山有大小峰峦43座,位于汕头市南、北市区之间,背靠南市区、与北市区隔海相望。而位于此处的石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潮汕地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同时,石风光是“汕头八景”之首。这里有天下第一花岗岩石洞的“垂虹洞”、久负盛名的龙泉洞、桃花涧,也有广东省内最大的风动石,有曲径通幽处、清泉石上流的“西双版纳式”的幽谷松涛,更有怪石嶙峋的海角石林、数不胜数的百年古树古木、珍奇植物以及名人墨客在石留下的诗文、石刻等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令人神往的是,登上石山,凭海临风,整个汕头的海湾全景便可以一览无余了。

  百年石获得新青睐

  “其实石风景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当时的建筑基本上都还存在。”郑强局长说,“而且由于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墨客、国家领导、学者专家来到过石,所以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诗词墨宝。”

  据郑局长介绍,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后,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在石设立领事馆、海关,并建立了医院、教堂等,石当时成为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政治、军事、文化据点的同时,也成为了外国人避暑消夏、旅游度假的风景胜地。

  “而今天的石风景名胜区成立于1958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曾设想把石建设成为‘华南第一园’。”郑强说,“从60年代初起,石被列为广东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驰名中外,故有‘到汕头不到石,不算到汕头’之说。”

  而今天的石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游客的青睐。“我们现在每年接待游客在50万左右,而且近几年在逐步增加,比如2008年就比2007年增长了30%以上。”郑强介绍说。

  不过相比石风景区的接待能力,这个数字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根据《汕头市石风景名胜区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石的年接待游客将达到138.8万人次,2020年预测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远期日游人容量约5万人次。

  据郑强介绍,目前景区还是采取比较贴近游客的定价标准,比如当地市民可以购买价值60元的年卡,就可以每天都来到石。而景区一年的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主要是弥补管理上的费用。

  “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来自珠三角、福建等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甚至国外游客。近几年,汕头市旅游局牵头带领我们汕头的很多景区到华东、华中去做推广、宣传,我们都非常积极地参加,而且也取得很显著的效果。”郑强说,“现在我们只是一个省级风景区,接下来我们要努力把石打造成国家级的风景区。”

  “‘不变’是最大的褒奖”

  郑强到石风景区一年多,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做了14年的园林工作。对于石未来的发展,郑强坚信有一点是绝对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对风景区的保护重于一切。“保护是石发展的主题,更是长期的任务。”他说。

  而与此同时,在郑强的工作目标中另外一个主题就是景区的发展升级。“广东省提出要建立全国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这对于汕头、对于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郑强说。“从机遇角度来说,现在的人对自然风景比较青睐,而石的自然生态条件很好,大部分树木都是原始的,景观都是自然的,所以对于石风景区这种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但是郑强也承认,要建成国家级的风景区,实现走出广东省、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目标,石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石风景区的规划面积是20.77平方公里,但是现在只是开发了一半,我们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陆续进行。”

  很多数年前来到过石,如今又故地重游的游客会感觉石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似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郑强认为,这是一种最大的褒奖,“我们现在的发展方式社会上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提出要加快发展,将风景区推向市场,但是我认为,有污染的、破坏性的开发是绝对不可以的。”

  郑强认为风景区的发展要“有所变,有所不变”,自然资源、自然风貌不能变,但是风景区的管理和服务则要变,即要不断提升和发展。

  “对于风景区来说,我始终认为保护比建设更重要,这和一般的旅游区有很大的区别。”郑强表示,石未来发展主要以保护为主,在基本上保持原貌和自然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郑强把发展思路归纳为“规划是前提,保护是核心,管理是关键”。

  郑强说在确定景区的发展思路的时候,他咨询过不少的专家,专家提醒他,千万不能把自然环境如此优美的石搞得“人工、人造味道太重”,千万不能走那样的方向,“一定要把保护放在首位”。

  “美丽的石山能比较完美地得到保护,既是祖先留给今天汕头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管理者,更有责任把石这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并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造福子孙后代。”郑强说。

  汕头前美村:古村落开发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汕头报道

  提起汕头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陈慈黉故居是著名泰国华侨陈慈黉衣锦还乡后修建的寓所。这座建筑号称“潮汕小故宫”,又称“岭南第一侨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耗时近30年,占地2万5千多平米,共有厅房506间。

  整座建筑的精雕细刻让人称道。室内镶嵌的瓷砖来自100年前的意大利、西班牙,时至今日,依然色泽如新。堂柱表面打磨得和镜面一样光亮,据说当年的丫鬟梳头,就以此为镜。如果发现工匠干活太快,敷衍了事,主人就会说:“阿兄你是不是家里有事?那就处理好家事再来做活吧。”想来,这样是绝对出不了豆腐渣工程的。

  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让人感叹。故居内共有三口井,据说是依风水而掘,分别名为德井、慧井和雅井——这是主人寄望于后代德慧雅俱修。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就在前美村,还有一座陈慈黉先祖建于270多年前的古宅叫“永宁寨”,那里还是陈先生的出生地。而就在永宁寨通往陈慈黉故居的沿途,分布着十几座古民居,中间被相连的水道环绕,形成岭南水乡式的前美古民居群。据主持汕头市旅游发展规划的中山大学彭华教授告诉记者:“那些古民居远远比不上陈慈黉故居的规模,但却很精致,更富有生活气息。”

  而前美村曾被评为广东省最美的乡村之一,酒香也怕巷子深。前美村有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其开发也正在提速。

  

  故居开发的新突破

  陈慈黉家族的后人大都居住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在陈慈黉时代就已经成为富可敌国的潮商集团,现由其后人分立经营,据说其家族总资产仍可居华人之首。

  陈慈黉故居有着乔家大院的风范,但却远没有后者的知名度。为什么?据记者了解,这个家族的故事非常传奇,曾有剧作家已经编好了陈慈黉故居电视剧本,要找投资商投拍,但因家族意见不一致,部分成员有异议,只好搁浅。

  前美村村委副书记陈作松还向记者透露,陈慈黉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侨领,蒋介石曾经给其孙儿送了一副牌匾,叫“忠诚爱国”,可见,其地位在汕头乃至整个广东应该非常显赫。

  事实上,陈氏家族的发家史是从其父陈焕荣开始的。陈家早年非常贫困,漂洋过海淘生活,终于衣锦还乡。这个家族的历史正是潮汕人闯天下的缩影。

  据汕头市旅游局陈华佳局长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2008年底,政府已经和陈慈黉先生后人达成协议,故居将内设潮汕华侨博物馆。同时,也将展示该家族遍布各国的后裔情况。陈慈黉故居的开发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前美村需整体开发

  除了陈慈黉故居,其所在的前美村原是一方风水宝地。彭华教授极力主张前美村的整体开发,他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前美村实际上是一个难得的岭南水乡。与周庄古镇相比,这是一个古村落,规模较小,却非常精致,可开发性较好。

  “整个古村落临水而建。家家户户要么前面,要么后面就有小河流过,都有码头,也都可让小船靠岸。”彭华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我做汕头的旅游开发研究多年,过去多次到过陈慈黉故居,但没人带我看过前美村,直到2007年,才有幸一睹芳颜。”

  汕头经济目前还不是很发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景区开发?彭华教授指出:“实际上,这有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提到景区开发就是大投入。其实,并非如此。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关键是开发理念的问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我们不用兴师动众,只需要适当地清理一下,整理出几条线路,让游客能够进去即可;如果资金充裕,还可以收购一些古家具充实一下。”

  彭华教授认为,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将前美村的水系全面恢复。该村的古民居在建时,非常讲究河道。水系是村落的灵魂,也是村落贯通的血脉。恢复了水系,才能恢复这个村落的原本面貌,也才能再现古民居的灵气。事实上,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村民劳动力来整治线路,清理水系,这样,节省成本,顺势宣传,启动旅游,群众参与,共享收益,何乐而不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村政府已经在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古民居开发工作。陈作松向记者介绍到,他们利用宣传画或者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宣传,发动大家一起来保护古民居,开发古民居。他也坦言,自从发动大家做旅游后,干群关系更和谐了。

  古民居可带来大发展

  

  据记者了解,与广东省旅游局合作,汕头市正在建立滨海生态旅游示范区。而海峡西岸旅游区也正在规划之中,这对于汕头发展旅游产业是极好的机遇,具体到前美村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国家旅游局《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总主持人、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指出,“在海西旅游区规划中,将优先选择3-4个滨海旅游示范区,其中,汕头为候选地之一。而古民居作为文化旅游地,对海外游客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谈到古民居旅游资源开发,马勇教授指出,我们可以盘活汕头整体资源。譬如,在古民居开发中,可以将潮汕餐饮文化糅合进去。毕竟汕头是中国美食之乡,还曾被评为“中国潮菜之乡”,而潮汕功夫茶更被称为“中国茶道”。如果这些资源得以整合,不仅丰富了古民居的旅游资源,也展现了汕头的特色风貌,增强了旅游资源的厚度和广度,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旅游品牌。

  而谈到古村落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马勇教授更是充满信心。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开发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农民可以靠着古民居发家致富,可以藉此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给游客提供全新的精神体验。

  第二,传承了当地历史文化,保持了传统文化不流失。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古民居、古村落就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开发,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第三,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似乎与文化产业很遥远,其实不然,农村地区的先天古民居建设保护开发就是最好的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如何发展。

  第四,可以成为海外潮汕侨胞的寻根之地,加强全球潮汕华人精神层面的血缘之亲,以及对故土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五,可以吸引海外游客,成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窗口。

  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开发古村落是否可以放慢脚步?马勇教授指出,越不发达,越要发展,因为文化旅游无需过高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切实可行,而一旦开发成功,将彻底改变当地农村的全貌。

  彭华教授建言:“开发古村落,将改变前美村产业结构、经济格局和发展方向。而古村落开发无疑是前美村的重中之重。早起步就早受益,早起步就早发展。”

  记者从汕头市旅游局了解到,该局正积极为前美村争取旅游开发资金,已从广东省旅游局争取了扶贫资金80万,来加大对前美村的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