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培勇: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合适也不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2:49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在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背景之下,关于是否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在上周五人民大学举办的宏观经济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指出,个税起征点的上调不但不能起到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还会进一步强化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从去年9月份一直到今年两会,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阻止起征点的继续提升,我们认为它不合适也不现实。”

  高培勇指出,在经济下滑和刺激性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继续提高抱有强烈预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会发现好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对此,高培勇给出了下列5个理由。

  理由之一,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给我们报了这样一组数据,第一个是,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全国累计是4000万人;第二个是,这4000万人占有案可查的工薪所得者的比例是30%。2005年,个税起征点从800元钱调整到1600元的时候,那时候个税纳税人是占整体工薪所得者的60%,现在是30%。

  可以说,目前缴纳个税的4000万人,在整个工薪所得者的位置当中是怎样的,至少不是低收入者,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能拉动内需吗?我们本来抱着拉动内需的目的去提高个税起征点,但是它拉不动。

  理由之二,目前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确很大,而且非常悬殊。包括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教授等人做的研究,仔细看这种收入差距,并不是主要体现在工薪所得者的工薪收入差距上,而是体现在其他方面的差距上,比如说劳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等。

  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是由11种个人收入项目组合而成的综合性税种。只盯着工薪所得税这一种,并且指望通过起征点的提高来刺激消费、拉动消费,很难。只有把其他方面的收入都加入其中一并缴纳所得税,才可以见到一点效果。

  理由之三,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也提供这样一个数字,在目前条件下,个税起征点每提高100块钱,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比重将减少5%,如果照某些人所说的提到8000元钱不过瘾,提到1万块钱才解恨,我担心的是中国还有人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理由之四,是税制结构问题。2008年中国政府的5.78万亿元的税收当中,只有6.4%来自于个人所得税,今年由于降低利率,存款利息所得税估计减少100亿元,即便今年不提高个税起征点,这个比重也已经会下降,如果再进一步提高的话,那么我们的税制结构会是什么样?6.4%的个税占比可能要减为3%、2%了。

  我国本来就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国度,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个人所得税,而不知道生活当中充斥着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我们需要通过税收手段去调节贫富差距。当我们在直接税方面,本来就缺失的调节手段被大大削弱甚至找不到的时候,好不容易从1994年培育出来的所得税的这点基础我担心就更缺失了。

  理由之五,大家都很期望个人所得税改革,但是把大家所有期望归拢起来你会发现,我们所要求的并不是一二一齐步走式的改革。能够具有现代个人所得税特点的,是逐步发展到考虑到纳税人的负担标准、家庭支付能力的综合道路上来。所以2003年之后,中国就确定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向,我们特别担心,如果继续朝着提高起征点这条道路向前走,会为今后的个税整体综合改革埋下祸根。

  大家现在是说个税改革要赶紧改、赶紧实行综合制,其实方方面面都在努力做这件事,但是短期之内非常困难。

  搞个税综合制的前提是自行申报,其工作程序就有递交申报表和审议申报表等等。目前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者申报制已实施超过3年,但是就全国各地的税务机关能力只是接收,还没有能力去审核。现在不审核、只收表是相安无事的办法,纳税人少报一些、少交一点大家相安无事。但是一旦转入以个人申报为主的综合制,平时是单位代扣代缴了,但是最后申报的时候,你会说今年家庭负担增加了,我要求退税,税务局说不退,你拿出理由,税务部门就要审核。要给出确定的审核结果,不然税收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目前的两难,是一方面要改革,一方面要实行结构性减税。我个人感觉,现在只能是在改革方面暗暗使劲,和其他方面的现实相配合,比如说身份证号码、信息化平台等等,直到我们有一天能够具备条件,一定会下决心实施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