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折戟韩国双龙 上汽年报或计提60%海外损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 19:2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郑桂兰 北京报道

   周三上海汽车(600104.SH)发布延迟公布年报的公告:由于其控股企业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2008年度财务审计进度及公布2008年度财务报告的日期延后,影响了公司会计合并报表的编制进度。

   双龙公司的经营困境给上汽2008年年报造成压力,但即使这部分资产都损失也只占该公司净资产的5.9%。上海汽车尽管预计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8年会同比减少50%以上,但今年的业绩仍然值得期待。

   双龙汽车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其经营困难给上汽的海外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上海汽车方面表示,这是他们涉足海外的一个尝试,上汽会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积极向海外扩张的战略方向不会改变。

  双龙:

  静待5月22日关系人表决

   上海汽车的董秘王剑璋女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龙汽车目前在等待5月22日的第一次关系人大会。

   “第一次关系人会议的内容是各方面的权利人审议管理人小组递交的关于使双龙汽车得以回生的计划,如果关系人认可这一计划,则双龙汽车按照此计划进行恢复运营,若关系人不认可该计划,则会进入破产程序,清算资产负债。”

   双龙汽车申请的企业回生程序,相当于国内的企业破产保护。双龙汽车由于经营困难现金流枯竭,无力向工人支付工资。申请该回生程序是暂时冻结企业的债务、担保等,冻结其现金支出,给企业一个喘息之机。

  上汽:

  或计提60%及以上损失

   韩国双龙汽车是一家在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上市的以生产SUV为主的综合性汽车制造企业(交易代码:003620.KS),是韩国第五大汽车制造公司,其股价在2008年1月份时还在6美元/股左右,到了年底已经跌至1美元/股附近,最低点已经跌至1美元以下,基本上全年都在逐步下跌,进入2009年以来,股价一直在1美元附近上下波动,本周四收于0.83美元/股。上海汽车于2006年成为韩国双龙的控股股东,目前持有其51.33%的股份。

   根据上海汽车的公告,截至2008年11月30日,按中国会计准则,上海汽车拥有的韩国双龙的权益为18.51亿元(未经审计)。目前上海汽车要对财务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测算,根据董秘的介绍,在2008年年报中进行资产减值计提是确定的,只是“具体计提比例要等看年报”。

   渤海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立平年初曾到上海进行汽车调研,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我们从公司了解到,公司可能会按18.51亿元权益的60%到70%计提减值损失,额度在10亿元至12亿元。根据张立平的测算,若按12亿计提资产减值,2008年每股收益将减少0.16元/股。张立平同时表示,计提发生在2008年有利于上海汽车今年的业绩。

   记者翻阅上海汽车三季报资产负债表显示,其净资产共365.55亿元,若18.51亿元全部损失,再加上去年四季度上海汽车为双龙汽车注入的4500万美元流动性损失,共约合人民币约21.5亿元,该损失占其净资产约5.9%。

  不会放弃海外扩张

   上海汽车集团并购双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汽车业海外并购项目。在上海汽车集团整体上市后,该部分资产进入了上海汽车。对于此次投资折戟,董秘王剑璋向记者分析了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大环境的恶化,双龙汽车的销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各占50%。由于美国、欧洲和韩国国内金融危机情况都较为严重,对大排量SUV的消费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双龙汽车自身的情况,首先双龙汽车的人工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该国的工会很强大;其次随着前一阶段国际油价高企、节能环保被广泛提倡,对双龙生产SUV的产品结构很不利。

   同时王剑璋表示,应该说韩国双龙汽车是全球由于金融危机第一个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

   长江证券行业研究员易俊丰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了双龙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原因,双龙汽车主要生产大排量的SUV,自2007年初开始攀升的油价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回落都给双龙的SUV销售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营业务的不景气是造成双龙破产危机的一方面因素。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原因相似的是韩国双龙也具备力量强大的工会,居高不下的员工成本是双龙濒临破产的另一个原因。

   尽管此次海外并购项目未能实现很好的利润,还面临投资损失,王剑璋表示,此次失利对于上汽更多的是经验教训,但不会影响上汽继续寻求海外突破的计划,其海外扩张战略的发展方向仍然不会改变,这是被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证明了的方向。

  联姻贝尔斯登夭折一周年 中信证券国际化改打“谨慎牌”

  本报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近日,一则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0030.HK)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与美国独立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s Inc. (NYSE:EVR) 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中信证券国际伙伴有限公司(CSIP)的消息,令中信证券再次成为证券市场的明星公司。

   相对于此前与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联姻门”事件的轰轰烈烈,中信证券此次无声的出手似乎低调了很多。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新闻事件的报道首先是从外电开始的。显然,在“第二次金融危机是否来到”仍未有定论之时,中国本土券商的国际化动作已然淡出人们的视线,随后的两三天国内的媒体才“应声而动”,不过中信证券北京总部仍未有任何的声音。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短短一年的时间,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路线已经从“全面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到“从成立合资公司入手、立足中国国内业务”转变,执着中细致有加,谨慎中风险为上。

  贝尔斯登“情结”依旧

   如今,贝尔斯登破产一周年,中信证券通过与美国独立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s Inc.成立合资公司,再次向国际化发起进军。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拥有华尔街“老字号”贝尔斯登情结,前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兼亚洲董事长唐伟(Donald Tang)将担任CSIP的CEO。

   “无论从经验还是文化交流等层面,唐伟无疑是最佳选择,将为公司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中信证券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国际化一直是中信证券发展目标。公司董事长王东明曾表示,目前对外开放和综合经营日益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证券行业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为此应抓住机遇,在开放和竞争中加快发展本土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本土证券公司。

   “不过,国际化并非说说就能国际化,仍需要相应的人才,主要是没相应的机制,当然,要先在中国香港及海外作些试点,不过,目前主营业务还是靠国内,象征性意义远大于赚钱意义。”接近中信证券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危机中学习成长

  谨慎决策风险可控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比起此前的交叉持股战略,此次以“建立合资公司”作为迈向国际化的首张牌略显低调和保守。

   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任兼中信证券独立董事李健看来,公司国际化会选择何种形式,会依据市场的最新情况进行选择,可谓是一种艺术。

   “此次中信证券选择香港设立合资公司作为其中信证券资本国际运作的平台较此前换股并购风险较低,这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高管谨慎作出的决定。”中信证券独立董事现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公司高管考虑的因素很多。”

   李扬指出,中国的金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投行等中介性质的金融公司与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在参与跨国并购活动中,与其他实体公司有着很大不同,风险相对大一些。因此,“要什么”、“能得到什么”是首先要考虑的。在中信高层征求意见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要谨慎!

   “选择香港作为平台,考虑到与国内的资本市场连接紧密,能进能退,较为灵活。”李扬指出,目前,该合资公司未开展业务,而即将开始的业务基于风险考虑,亦是以经纪类型为主。

   “在收购贝尔斯登夭折后,中信证券可谓在金融危机中学习成长,其国际化路线已有所改变。”长期跟踪券商行业的天相投顾分析师张春雷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立足于中国金融业乃至经济的国际化,从而使自己走向国际化将成为中信证券未来的发展路线。

   同时,公司还透露,计划筹集一只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目前已圈定的投资领域包括能源、食品、农业和医疗保健。

  龙头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国际化并非只是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一个人的梦想,更是整个中国证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南证券行业分析师王大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信国际化已走在行业前面,在弱势中,未雨绸缪,一旦下个上升周期来到,先行者将会厚积薄发。

   “目前的投行业务都是一揽子的方式,国内企业在寻求融资的同时亦会进行投资,综合类的券商更占优势。此次双方出资设立合资公司,较此前交叉持股风险可控性强。”王大力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在香港均设立相关机构,亦是看好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寻求突破和发展。

   “不过,目前中国真正走出去开展业务的券商仍是少数,多数是一种必要设置。”在张春雷看来,中信证券无论从发展步骤还是政策把握上相当准确并有节奏。作为行业龙头,其国际化的尝试对其他国内券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当然,从战略上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地位的券商公司,对于促进金融业发展,加快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一些龙头企业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一种趋势。”张春雷如是说。

  “两江新区”摇变迪马股份套现工具

  本报记者 李星辰 重庆报道

   一面鼓吹“两江新区”重大利好,拉高股价;一面大肆减持刚刚解禁的限售流通股套现,这就是重庆“东银系”最近一个多月来的最大作为。“企业内部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多了一帮忽悠者。”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王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迪马股份相当于批发商,券商相当于零售商,而散户则是掏钞票的接盘者。

  “东银系”套现图

   3月19日,迪马股份(600565)突破7元大关,与去年11月7日的2.72元的股价相比上涨幅度已经超过150%,在这股价一路飙升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调查发现,套现是最近三个月来重庆东银系的唯一主题,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迪马股份大股东共计减持该公司股票2308.96万股,套现超过亿元。其中,去年12月8日,江苏宝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减持800万股。今年2月18日,重庆东银集团减持140万股。2月24日,迪马股份第二大股东江淮动力就减持825万股,套现4141.5万元。3月12日,深圳市东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减持543.96万股。追踪2月24日的大宗交易记者发现,这些股份全部经由东海证券上海水城南路营业部卖出,买方通道则包括南京证券、中信建投、宏源证券等5家券商席位。更有分析师发现,迪马股份的第一大股东重庆东银集团由于持续减持,目前所持流通股仅62万股,其余为尚未解禁的股份,约为13613万股。

   重庆东银集团2002年底收购江苏江淮动力集团,间接控股江淮动力,控制了迪马股份、江淮动力两家上市公司。2008年市场转熊后,东银系开始减持上述两家上市公司股份。

   去年东银集团旗下江苏江动集团两次分别减持950万股、1000万股江淮动力。减持后江动集团仍持有江淮动力40%股权,稳保第一大股东地位。此外,东银集团从2008年2月4日至2009年2月18日,累计减持可流通股213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325%,其中在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超过1300万股。多次抛售后,东银集团仍持有的1.36亿未解禁股份,控股30%左右,由于股权相对分散,亦稳保控股地位。

   分析师徐跃福表示,套现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大股东都差钱,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资金少了玩不转,而刚解禁的限售股,股东们的成本也就块把钱,现在能5-6块卖掉,已经是赚了好几倍,而且减持比银行融资更简便,同时减持并不影响大股东的控股地位。

  “两江新区”成套现工具

   是什么帮助东银系完成了套现?

   “两江新区”成了重庆股票集体上涨的道具。早在去年11月,重庆就有人提出要设立“两江新区”,将江北区、渝北区及北部新区进行重新统一规划,形成所谓“两江新区”的中国第三区,以便于向中央要更多的优惠政策。在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务院确定两江新区的开发。对此在《意见》的第五部分十六条做了明确说明:“两江新区是嘉陵江长江环抱的北部区域,约900~1000平方公里。”

   拿到尚方宝剑后,2月24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的通知》指出,本届市委市政府任期内力争设立两江新区。

   于是外界开始鼓吹,继中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等特殊政策花落山城重庆之后,国务院已明确在渝开发“两江新区”,商务部将对重庆进行两江新区前期规划与实施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两江新区”有望紧随滨海新区、浦东新区之后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又一亮点。此重大利好导致重庆板块股票一路飙升,迪马股份成为其中的领涨股票之一。

   重庆迪马实业公司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领导告诉记者,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最近几个月以来自身并没有什么异动,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进行。另外,受重庆楼市率先回暖的影响,逐渐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的迪马股份地产板块重庆东原地产也还发展的不错,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市场表现。

   “企业内部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多了一帮忽悠者。”一旦股票从券商卖到了散户手中,迪马股份的股价上涨动力便可能消失。

  富力地产重拾市场信心

  09年销售有望突破220亿

   小春

   3月17日富力刚刚公布的2008年报显示:集团总营业额上升4%至人民币153.6亿元。纯利达人民币31.53亿元。每股盈利为每股人民币0.927元,较2007年度业绩下降41%。虽然受到楼市低迷的内外部环境影响,2008年富力地产仍实现了税收25.3亿元,针对业绩有所下滑的情况,李思廉解释到:2008年对全国房地产发展商而言是困难的一年,而集团也及时调整各项预期,适当下调了销售目标。年报还显示:富力地产2008全年销售面积160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投资物业除外)上升25%至约533.7万平方米,遍布12个城市共35个项目,按销售面积计算,来自11个城市共33个项目的销售面积增长13%。

  220亿销售目标确定

   2009年第一季度截止至今,富力地产迎来了“开门红”,销售额冲破了50亿大关,而面对今年预计完成的220亿总销售目标,李思廉也表示非常乐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止2008年12月31日,富力地产未售出的拥有预售证的项目金额有200亿左右,而2009年将新获大约171亿拥有预售证的项目金额,加上中国政府2008年底推出的刺激经济计划、振兴房地产业和辅助购房者的措施、市场信心的恢复,富力09年实现项目销售的60%,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当问及第一季度销售猛增的原因时,李思廉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记者,第一、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出,释放了一定的购买力;第二、由于现在资讯、通信手段的发达,广州、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的“火车头”角色也带动了二、三线城市销售量的上升。

  力争80%的资产负债率

   富力地产2008年中期业绩报告中,高达139%的资产负债率,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对此,李思廉分析到:“首先说分子,我们今年会控制总的支出,不能超过160亿,年销售收入220亿减去这160亿,就能减少负债60亿,除去应收账款等因素,也应该有50亿;再说分母,利润就保守的按2008年的数字来算,也增加了30亿,这样以来,年底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80%左右可以完成。”李思廉表示,鉴于目前尚在恢复且富有挑战的环境,集团一方面计划通过更有效的成本控制增加经营现金流及利用灵活的定价策略加快销售速度,另一方面通过物色声誉和财力俱佳的合营伙伴联合发展项目,取长补短,共同分担开支及风险。

  物业投资带动新的增长点

   投资物业是富力集团多元化发展之举,2008年,物业销售营业额轻微上升1.9%至人民币147.3亿元,相当于已售出141.3万平方米可售面积,随着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及富力君悦大酒店于去年初开业,富力集团2008年新增投资收入,同时,趁着北京奥运会之机,富力及时推出了数项投资物业,包括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北京天坛快捷假日酒店及北京富力广场,截止08年报公布之日,富力已完工的投资物业市值约为人民币150亿元。成为带动销售目标新的增长点。

   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富力的土地储备达2540万平方米,分布全国13个城市,能满足集团3~5年发展需求。对于09年220亿销售目标的完成,李思廉最后总结到:将营销和市场策划作为2009年工作计划的其中一个重点,通过改进推广策略,以及依市场迅速调整售价等措施,把更多职责下放到各地方公司,使创造销售收益成为其核心工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